分离前的连体姐妹。本报记者 卫涛 摄
分离后的姐姐在保温床内接受医护人员的护理。本报记者 卫涛 摄影
晨报讯(记者 扬紫)对一对连体婴儿来说,生命在5月3日这天才真正有意义,尽管她们的出生日是在12天之前。
4月21日,当她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降临到她们的父母———朝阳凌源一农民夫妇面前时,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忧愁。
幸运的是这对姐妹,还没有名字,甚至还不懂体味快乐与痛苦的时候,命运发生了转折。
5月3日,一对胸腹连体女婴在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分离手术成功。
手术动用30多名医护人员
手术是紧张而复杂的。类似的手术在东北还是首例。
5月3日的早晨,孩子的母亲绍某一大早就起来为孩子喂奶,由于连体无法享受母乳,绍某便拿奶瓶子逐一喂奶,每当喂这边一个时,那边一个便着急地胡乱挥舞着手脚。
由于这对连体女婴从胸部到肚脐以上都是相通的,连接长度28厘米,占婴儿的身长一半以上,连接面积也在60平方厘米左右。连体女婴的心包相连、肝叶相连,值得庆幸的是心腔和门静脉胆道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出生后,因为姐妹俩不能平卧,一直保持着侧卧一个姿势。就连换个姿势躺着,姐妹俩的脉搏都会减弱。
当天8时5分,两个小姐妹被推进手术室。手术的总指挥———小儿外科的王维林教授将手术大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分离婴儿连接的胸腹;二是修复破坏的皮肤,30多名医护人员被分成两组。
麻醉患者通常都是仰卧着插管,而这对只能侧卧的连体婴儿给插管增加了难度,9时12分,在麻醉科6位医生的帮助下,两个小家伙渐渐地睡着了……
“可以了,开始吧!”王维林教授对着第一小组的医护人员轻声说。
心外科李东玉教授首先打开了这对患儿的胸骨、隔肌,他的任务是要将原本连接的心包分离,以确保两个独立的心脏可以正常跳动。
半个小时后,心包被完全分离,幸运的是四个胸腔没有被碰通。李教授用特殊的针线将创面缝合。
9点40分,缝合好心包后开始切肝手术。
“相连的面积比较大,可能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崔东旭教授开始了肝脏分离。
崔教授将本次手术方法形容为稳扎稳打的战略,因为每断开一点肝脏,他和同事都会立即进行止血,防止过多失血。
10时47分,断肝的工作宣告结束,紧接着就进入彻底分离连接身体步骤。
术后:按体重和身长确立姐妹
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被切割成了两个,有了姐和妹的区别。由于是剖腹产,姐妹俩一起降生,医生只有按体重和身长定下姐姐和妹妹。
一个小家伙被转到另外一个手术台上,姐妹俩分别开始皮肤修复“整容术”。
由于受到张力的影响,要想把原来紧张的皮肤拉到一起缝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医生们找来特殊材质、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线对孩子受损的皮肤进行修复,幸运的是,姐妹俩自己的皮肤刚好够用。
12时5分,手术结束,两婴儿失血量仅50毫升。术后被转至新生儿监护室。姐妹俩的体重分别约2.2公斤和2.15公斤,身长各约45厘米和43厘米。
昨天,记者见到了满身插着管子的两个小家伙,在这对姐妹的脑门儿上分别写着不同号码,医院解释说,是怕弄混了,写在脑门儿上看着方便。
负责照顾这对小患儿的新生儿科主任薛辛东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姐妹俩状态良好,只是“姐姐”肺部有静脉淤血;妹妹的右肺至今没有张开,“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症状会消失”。对于这对早产、低体重、又经历这样复杂手术的婴儿,最重要的是术后3~5天内防止伤口感染,预防呼吸循环障碍。
现在,辽西农民郭先生夫妇有了“一对”女儿,面对突然降临的幸运,他们只有憨笑与眼泪,他们只会说:“一定会照顾好孩子的。”
而一对小姐妹,还安稳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她们不知道在这个春天里曾有那么多人为她们担心、奔波和操劳。
医院的王维林教授等则该欣慰了,对于他们来说,完成的不仅仅是一项手术,也创造了“一双”生命———可以长大的生命。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