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穿码头服 |
|
昨天,参观海港的市民争相穿着青岛港工作服拍照留念,有的市民还想买上一套。孙立摄
|
“30多年没来了,青岛港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啊!”参加由本报与青岛港(集团)联合举办的为期两天的“走进青岛港,走近‘许振超’”活动的86岁的许子润感慨万千。200名市民和许子润一样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青岛港老港区和前湾港,切身感受了海港的巨变。
外孙有了作文素材
在参观的人群中,两名认认真真作记录的小学生引人注目。陪在他们身边的姥爷李世键向记者揭开了谜底:“他们可得认真记录,回去还要写作文哩!”李世键说,去年退休时,他和老伴曾到青岛港参观,港口的变化和现代化程度给了他强烈的震撼。几天前,小外孙和外孙女要写《难忘的一天》作文,碰巧晚报与青岛港联合举办的“免费游海港”,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令孩子难忘和兴奋的呢?老人于是带着两个小孩子开眼界,让他们亲眼目睹一下创造了世界奇迹的神奇之地。
举家出动受激励
昨天参观的市民中,有不少人是全家人扶老携幼一起出动的。全职妈妈陈智领着仅4岁的儿子,一路不停地向儿子介绍着。陈智说,从晚报上看到有关青岛港的消息,每次都很受鼓舞,今天带儿子来,就是让儿子从小感受青岛港这种向上的激情,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有好处。
那些带老人来的年轻人则坦陈:为了让长辈感受这座百年老港的年轻活力,这是咱青岛人的骄傲。
许子润老先生上世纪70年代因工作关系与青岛港联系很密切。此次,他站在港务局“奋进楼”11层高的天台上,凭栏远眺,感叹说:“30多年过去了,青岛港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港口规模大了,原来破烂的港区像花园一样美丽,真是今非昔比。”老人说,青岛提出以港兴市,看到青岛港的发展巨变,感觉青岛一定会依托港口发展得更快更强。
家属带着自豪来
如果说,大多数市民游海港的目的更多地是想了解青岛港的话,那么,作为青岛港的家属,75岁的赵永昌夫妇游海港更多地是带着自豪与崇敬。赵永昌告诉记者,自己的亲家是青岛港的老工人,过去青岛港工人的生产条件非常苦,码头工人找对象很困难。现在可不一样了,肩扛手抬的时代已经过去,码头操作都实现了机械化。工作条件好,工人的待遇也高,老人的儿子、媳妇都是青岛港工人。老人自豪地说,儿子家的电脑已经换了两台了,经济上从来不用老人操心,全国如果能多出几个青岛港这样管理得好、效益好的单位,那我们的经济发展就要好多了。
市民心系许振超
“许振超到北京参加劳模会还没回来吧?”昨天许多在老港区(许振超在前湾港区工作)参观的市民都关心地问起金牌工人许振超。在参观港史馆时,当讲解员介绍,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在青岛港这个奋进的集体的培育下,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集装箱装卸纪录时,大家发出一片赞叹声。退休干部宁福庆连说,许振超绝对是一个能树得住的典型,他不仅给咱青岛人争了光,也给中国产业工人露了脸,这样的人一定要好好保护,别让他太累了。撰稿陈春瑛张贝仇瑰丽摄影孙立
争穿码头服
昨天,参观海港的市民争相穿着青岛港工作服拍照留念,有的市民还想买上一套。孙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