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当红艺人戴军、著名歌唱家王洁实今天走入央视《艺术人生》,二人虽然年龄相差甚远,但他们“峰回路转”的从艺人生,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17岁当印刷工人
众所周知,当年以一首深情款款的《阿莲》在国内迅速走红的戴军,不仅歌唱得好、戏演得好
,而且还是个能言善辩的主持人。
但不为人知的是,在成为明星之前,戴军曾从事过印刷工人、饲养员、裁缝等20多种职业。
戴军回忆道,当年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家里的经济重担落在了当小学教师的母亲身上。戴军17岁的时候,哥哥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由于家里经济能力有限,于是原本打算读书的戴军决定参加工作,减轻妈妈的经济负担。这样,尚未成年的戴军一人只身南下深圳,在一家印刷厂当上了印刷工人。
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睡眠。可是戴军那时在印刷厂里做流水线,常常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当时一天活干下来,连个厕所都不敢上,怕我流水线上的活堆积太多,而影响了其他同事的效率。我们线长问我,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我说我想上洗手间,她一说去吧,我就像兔子一样窜了出去。”
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戴军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觉得自己从中得到了很多:“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男孩要吃很多苦才会有出息。我现在想起那段日子,也不会觉得太苦。那时候下了班,我常常和几个朋友坐在路边,一人一瓶啤酒,就着花生。大家一边喝酒,一边憧憬着未来,都说自己将来有一天挣了钱要回家盖房子、讨老婆,而最大的理想就是可以去香港。我们经常会骑自行车到山顶上,往香港那边看。”驯海豚为舞台生涯打基础那段时间除了在印刷厂上班,戴军还兼职做海豚驯养员和舞厅歌手。谈及驯养员,戴军认为那是他跨上舞台的第一步。“在那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站在舞台上,所以当我开始唱歌时,我不会觉得舞台陌生,很自然地就站在上面,就是因为有了那半年驯海豚的经历。”
他驯养的两只海豚分别叫“当当”和“丁丁”,这两个伙伴对他而言非常重要,因为那时的戴军仍是个孩子,驯海豚的那段时间,他觉得非常放松、非常快乐,所以那段记忆让他“刻骨铭心”。后来两只海豚都在外出运输的过程中病死了,这让戴军突然之间觉得没有了一切,工作没了、玩的伙伴没了,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为陈明缝制“防弹衣”
当时,戴军白天上班工作,晚上还要上夜校:“因为每个到深圳的人都有一种饥饿感,如果不学一门手艺可能就没饭吃,所以都得拼命地学。如果今天我不是一个歌手,不是一个主持人,我可能是一个裁缝。”
戴军在夜校学了一门服装设计,也帮别人做过很多衣服。那时候陈明在深圳唱歌,她有一件舞台服装就是出自戴军之手。戴军在她的衣服上钉满了珠子亮片,可是陈明在舞台上一番劲歌热舞之后,珠子滚了一地,导致后面的歌手无法登台演出。“我钉完衣服以后,陈明说,这衣服穿不动,太重了。我把那衣服钉得像一件防弹衣。”
穿着脏工作服边弹边唱
和戴军一样,王洁实也早早地离开了在北京的家,16岁便去银川当了兵。王洁实回忆道,他当的是“工程兵”,在贺兰山下修飞机场。他在部队里待了四年,在此期间他还被评为了“五好战士”、“优秀班长”。“这段生活让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并且开始知道天高地厚,我觉得这个对我影响最大”。
从部队回来后,王洁实服从分配,在公共汽车公司的第五保养厂当汽车修理工。这期间他起早摸黑地工作,虽然辛苦,但热爱唱歌的他常常一有空就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跑到没人的空车里,十分投入地一边拉琴一边唱歌。
不上荧幕的演员
工作了一年后,北京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今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院等院校)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文艺专业学生。因为文艺院校很长时间没有招生了,所以那年和王洁实竞争的考生人数众多,仅北京考区就有2000多人。最后,幸运的王洁实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就读戏剧表演专业。
毕业以后,王洁实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当了很多年“没有上过荧幕的电影演员”。“在北影厂里,我什么都干,有时候演一出戏,我开始拉大幕,拉完大幕演一国民党兵,演完国民党兵,又跑到纱幕后面跳舞。下来以后赶紧换上八路军的衣服,最后拿着大红旗蹿到桌子上,那时我的任务才算完了。”
贵人相助才成功
随着各种机遇的降临以及他在歌唱方面的天赋,王洁实开始在演唱事业上崭露头角,直至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功。王洁实认为,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赶上了就是100%有,赶不上就是100%没有。他说自己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贵人相助”:“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俗,但是我觉得细细分析来,它并不是一句很独立的话。我想我的‘贵人’包括以前我的工厂师傅们、我的战友,尤其是我从事文艺工作以后,那些教我的老师和艺术界的同行们,包括我的老搭档谢莉斯。我觉得这些良师益友是我一生当中的‘贵人’,我觉得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邵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