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即墨走走,您可以经常听到人们谈论一个“老太太”的事儿。
这个说:“老太太”又忙大事了,你看,那边山上又起了一片新厂房。
那个说:那儿的工业园该有1000来亩地吧。这可是咱们国家最大的针织出口基地。
另一个说:你不知道吧,“老太太”又要进京了,这回要去领个大奖。那可是全国劳模!
一打听,才知道,这个“老太太”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青岛即发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玉兰。
一个“老太太”的称谓,透出当地百姓对这位优秀女企业家浓浓的感情和深深的敬意。
坚强的“老太太”
有人说,“老太太”特坚强。这是她能成事儿的第一要素。
1955年,即墨段村的农民利用村里的几间土坯茅屋和几把木梳,合作办起了一家名为即发的“档发社”。所谓“档发”,就是把收购来的头发按尺寸、档次梳成把,通过外贸出口创汇。1960年,一个面色黝黑、扎着两只小辫的农村姑娘进入档发社,她的档案上写着:姓名,陈玉兰,文化程度,小学。没有人能够预见到:正是从编织一缕发丝开始,这个小姑娘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编织起了一个庞大的纺织王国,成为中国最大针织品出口企业的“女掌门”。
陈玉兰崭露头角始于1970年代中期。这期间,她的角色不断变换,从女工、统计、会计,到1975年被任命为生产经营副厂长。这时的档发社已有200来人,产品有劳保手套和假发。
就在企业蒸蒸日上之时,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
1981年,国家纺织出口配额受限,即发劳保手套每年50万套的配额全部丧失。这个产品占据企业七成的收入,如果没了,企业一下子就瘫痪了。陈玉兰遇到了此生中的第一道坎儿。那一年她刚好40岁。眼瞅着200来人没饭吃了,她左思右想,决定闯北京争配额。当时工厂正要民主选举厂长,她是候选人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北京,似乎有点不合适。有人劝她等选完了再去,她说,生产是大事,我哪有心思等着选厂长!
一个见过点世面的老客户陪着穿灰大褂、土布鞋的女厂长闯进了北京城。在繁华的首都,这个来自山东农村的中年妇女显得那么土气、老气。第一次见面,国家外贸纺织公司的工作人员就称她“老太太”。陈玉兰听了,一笑了之,此刻她关心的只有配额、配额。然而,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批配额,谈何容易!
从即墨到北京,从北京到即墨,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多月。有一次,陈玉兰在门口等了4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捱到负责人,人家出来一看是她,把脸一抹,说:怎么又来了?人家一个钢厂两万多人没饭吃,也没你这么急!
那一刻,她几乎要绝望了。要是没有配额,那厂子就……压力、委屈、几十天的奔波和劳累一起涌上心头,只觉得鼻子一酸,泪水扑簌簌地落下来……
哭归哭,“老太太”并不灰心,擦干了眼泪,她又重新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级部门最终破例给即发批了15万套劳保手套的配额。虽然只有15万套,但对于濒临停产的即发来说,这已经是救命的“稻草”了。
“老太太”抱着这根“稻草”回到即发,一进门才知道,经过民主选举,她以满票当选为厂长!她用行动赢得了职工们的信赖,成了即墨城第一位民选厂长。
大胆的“老太太”
有人说,“老太太”胆儿特别大,这是她能成大事儿的重要原因。
老太太的胆子有多大?从即发转行就能看出来。
当年从北京跑了15万套配额回来,这点活哪能养活200来人?“老太太”左思右想要转行,干针织!
要知道此前即发仅仅会织个手套袖口,从一个袖口到一件成衣,这里的学问差大了!再说,做针织要设备,要请师傅,企业这点家底能折腾得起吗?这个主意在即发掀起了轩然大波。
“老太太”说:怎么不行?不试怎么知道不行!说归说,背地里,她失眠了。作为一个“当家人”,把企业引向一个陌生的行当,风险可想而知。就是从那时起,“老太太”得了神经衰弱,这个毛病一直跟随她到现在。
正在踌躇之时,一次日本之行树立了她的信心。1981年,陈玉兰带领3名职工随即墨市一个出国考察团到了日本。“老太太”感叹说:这次日本之行给了她一生不肯停步的原动力。如果说在北京,“老太太”知道了中国有多大!那么在日本,她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从东京机场炫目的灯光到日本纺织企业的管理、技术、规模,一次次迎面的撞击让她喘不动气。站在那台同时可以绣12头花的电脑绣花机前,她在心中一遍遍地自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强大起来?
考察期不到,她就赶了回来。她了解到,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要在国内做一个针织内衣贸易项目。她想,对于即发这样的小厂,“跑龙套”就是学习和追赶的捷径。
1982年,即发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定了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即发成功转行了。当年企业年产值就从几十万元跳过了千万元,成了即墨的利税大户。自此,即发从易起步、风险小、见效快的“三来一补”项目突破,先后开展了8期补偿贸易项目,利用外资2100万美元,一个吃不饱饭的小厂终于长大了。
高明的“老太太”
有了“家底儿”的“老太太”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再甘心“跑龙套”。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老太太”步子越走越快:
1988年,即发投资3000万元,集织、漂、染等生产流水线于一体的现代化针织厂开工投产。第二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
2000年,即发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即发工业园;同年,囊括中国针织行业综合竞争力、中国针织服装出口、中国针织行业经济效益三项“第一”;
如今,即发已经同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两项桂冠,5年蝉联中国针织行业综合竞争力第一,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拥有职工1万人。创造税收占即墨全市的七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从1984年到2004年,即发实现了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平均每年37%的增长速度。这20年恰恰是国内纺织行业大面积调整,大量纺织企业出现滑坡的阶段。一个在传统轻纺城里赶了个“末班车”的民营企业何以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即发人举例说,比如做到了“后发制人”。不管外界怎么变化,“老太太”都能顶住各种压力,坚持不懈地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引进设备、技术和管理。从1988年起,即发自投资金10亿元,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全部用于引进技术和设备。老太太的胆略可见一斑。
不少人归结说,“老太太”对市场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和敏锐。
“老太太”说:俺就是个土“老太太”,没读过多少书,可这些年俺认准了几个“死理儿”:一,发展是硬道理;二,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三,科技就是生产力。
以最简单的方法应对最复杂的环境,以中国农民特有的质朴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闯过来,这就是“老太太”的高明之处。
“老太太”说:俺一直盘算着即发今后该咋办?按照国际惯例,50年的即发也算个“老字号”了,但俺想让即发做百年企业,创世界名牌。这个志向是当年站在日本那台电脑绣花机前就立下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