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体校的“力量训练房”,通常都是这样简陋。 |
|
脚下的路通向何方,孩子们似乎都有些迷茫。 |
青岛市首届市运会将于今年举行,对于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这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市运会的出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年青岛明显出现了后备人才匮乏的状况,举办市运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敦促各基层体校抓业务、找人才。”市体育局的彭一念副局长说。
作为曾经人才辈出的体育之城,青岛体育为何会陷入目前的这种窘境?近日,本报记者做了深入探访。
基层体校闹“人荒”
对于这些年体校闹起的“人荒”,青岛体校校长宫成力深有体会,“这几年生源确实少了。”他告诉记者,这种趋势从1998年就有了苗头,趋于明显还是从2001年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体校的招生计划完不成。“从前,家长都想通过关系进入体校,甚至要拿一定的押金。现在,敞开门报也有时完成不了招生计划。”
谈到体校吸引力减退的原因,宫成力认为,一是青岛体校的中专文凭太低,相对于社会上水涨船高的学历要求,已经没有了实用价值;二是以前的“农转非”对农村生源很有吸引力,但现在户口已经不再吸引人;三是原来的毕业生可以包分配,而现在的学生都要面向社会自择出路。
体校学生几多茫然
在体校读书的学生们,对自身前途也有着各自的考虑。有一心想走专业路的;有计划着考大学的;还有对前途较为茫然的。而最后一种情况,占到了大多数。
已经在体校练了四年田径的张开来自即墨市,他告诉记者,由于是从小的兴趣爱好,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走专业路线,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一直是他的梦想。“练田径也会很有前途啊,你看人家刘翔不就是吗?”张开的话语间,流露着少年的天真与梦想。
由于家离得比较远,张开选择了住校。“四年前我刚来的时候,住校的学生大约在60%左右,这几年越来越少了,目前大约占总人数的20%到3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学生,青岛市区的学生大多选择了‘走训’。”事实上,学生们选择“走训”的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耽误学习,这部分学生,并不准备今后从事体育专业,而是计划着考大学,所以在训练的同时,他们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文化课上。已经在上大学的刘松很现实地表示:现在的竞争太激烈,除非自身成绩非常好,否则就不如上大学了。
但是像这样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孩子在体校并不是多数,更多的学生在被问及时只是回答“还没想好”、“练着看吧”之类的,显示出对于前途的茫然。
目的只为高考加分
目前,在各高校、中学里,都有一部分“体育特长生”。他们平时跟学校里的其他同学一样,但每天下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专项进行针对训练。15中的李繫,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李繫的专项是跳高,现在上高一的她,每天下午跟随着市体校田径队进行业余训练,同她情况相似的,还有不少其他中学的孩子。对于“体育生”相关的高考优惠政策,孩子们都了然于心,李繫很明确地表示:不想搞专业。“我练体育是为了上(大)学,职业运动员?没知识没文化的……”李繫腼腆地笑着说,“我从来没想过搞专业。”
像李繫这样想法的孩子,在目前中学体育生里占据很大的比例。从很多家长那里就没打算让孩子走专业的路,之所以不反对甚至鼓励孩子每天训练,就是因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后,参加高考的优惠分数是非常诱人的。在被人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这无疑是非常丰厚的筹码。
特长生高校“养老”
相对于体校生和中学体育生而言,大学的体育生已经是一副“过来人”的模样了。目前,在几所驻青高校中,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田径队、足球队、排球队等等,用以参加一些高校间的体育赛事。而这些学生,当年就是享受了体育特长生的高考优惠政策,迈进大学校园的。
郑楠和郝宗凯是青岛理工大学的体育特长生,目前分别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和土木工程这两个很好的专业。郑楠的专项是400米栏,他曾经想过搞专业。这一想法招致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父母的态度很明确:练体育可以,但就是为了加分上大学,否则行不通。
郝宗凯的情况跟郑楠比较相似,他的专项是800米,在潍坊市体校中长跑队的时候,还跟奥运冠军邢慧娜是队友。不过,他考虑的却比郑楠多很多。当初没有选择当专业运动员,除了家人的反对,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职业的路太难走了,专业队的竞争很残酷,除非干出世界冠军来,否则一旦受伤下来了就会很惨。”郝宗凯说。他还举了晚报前段时间编发的《马家军再调查》做例子。“当年那么风光的人现在都多么惨了啊!体育不能干一辈子,以后干什么呢?刘翔就一个!”据青岛理工大学的郑教练介绍,现在高校的很多体育生,就是借体育做跳板,为的是考大学。考上以后就不想练了。
市运会的“杠杆作用”
市体育局副局长彭一念表示,首届市运会的出台,除了是为烘托奥运气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目前青岛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一直没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是我们所有人的一块心病啊。”
青岛体育有着良好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年都有中小学生、高校、各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等多项体育比赛,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贯穿全年,全市职工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举办过34届,在全国是绝无仅有。但凡此种种,仍不足以把青岛体育工作整体水平,通过一个平台集中展现出来。
彭一念告诉记者,“市运会”是以所属12个市区为单位组队计分,在9月的闭幕式上,将宣布这12个市区最后的确切排名,如此一来,也必将引起各市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拉动青少年训练、设施以及设项等方面的改观,使我市竞技体育尽早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据彭一念介绍,虽然青岛体育一直以来在全国比赛中都有良好表现,但整体来说后备力量不足的矛盾已经凸现,各区体校缺少相应的竞赛检验,投入少、关注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少。如此一来,教练队伍、业余训练和人才储备均陷入萎缩的境地。另外,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等因素,使得体育这项“苦差使”也是问津者渐少,尤其是竞技比赛,真正能够“吃得苦中苦”的好苗子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市运会的出台,更重要的是看好了它的“杠杆作用”,各市区的重视、投入必将有效地改善训练设施,激发训练热情,使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人才他日成为岛城、国家的栋梁之才。教练招生要“吹牛”
手里没有好苗子,又面临着成绩的压力,基层体校的教练们,日子同样也不好过。在青岛体校做了十几年基层教练的崔洪军说,现在的特点是从事专业训练的少,从事业余训练的多。
崔洪军告诉记者,一般市区的孩子都是在各个学校上学,只有下午才参加训练。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参加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现在有些大学对一级运动员采取免试入学、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这对学生和家长很有吸引力。大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专心从事训练,体育毕竟成才率太低,丢了学习风险太大。”
而撑杆跳名将高淑英的启蒙教练冯克俊(现胶南体校校长)则表示,为了把好苗子招致麾下,现在的教练往往要磨破嘴皮子地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如果一个教练看中一个好苗子,就要穷追不舍,要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还要做学校的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吹点儿牛’,把学生从事体育训练的前景吹一吹。现在,让学生基本上放弃学习从事体育训练太难了。毕竟,从事体育训练能够成才的太少了。”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也成了导致体育兵荒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名教练分析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加上又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通常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艰苦的专业训练;经济条件差的,从事体育训练也有一定难度,毕竟运动员的生活费用要比其他学生高一些。
柔道带来的启示
值得一体的是,在诸多项目招生出现滑坡的情况下,一直被视为冷门的柔道,却在岛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据市柔道、跆拳道总教练徐殿平介绍,虽然青岛柔道起步、发展阶段非常艰难,但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黑妹”李淑芳夺取银牌之后,招生、招商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岛城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在得知柔道的艰难之后,伸出了援助之手。
悉尼奥运会后,莱西市成立了“黑妹柔道学校”,大力开展柔道项目,莱西体校也尽一切可能为柔道开绿灯,使柔道在这里的选才、训练更为畅通。之后,“黑妹”的家乡平度也成立了柔道学校,而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柔道亚军的刘霞的家乡胶州,也已经创办了柔道学校,使柔道这个冷门项目在基层生根发芽。
在市区,四流中路第一小学和青岛盲校都将柔道列为了学生必修课,柔道从娃娃开始普及已经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每年一届的青岛柔道国际公开赛也逐渐成为我们的品牌项目。对于目前柔道发展的良好势头,徐教练也是欣喜过望:“有了热心企业的支持,有了基层训练的普及,从沙滩柔道艰苦环境中走出来的青岛柔道有理由成为青岛竞技体育的拳头项目。”
采访后记
踏平坎坷成大道。许多项目在起步阶段都是困难重重,没有政策,没有成绩,很难吸引到好的生源,但柔道项目在岛城的成长之路,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彭一念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上海同行交流时他们也存在同样的困惑,现在孩子竞争激烈,学习负担重,练体育的少之又少,上海在体育方面的硬件、师资和科技力量均是一流,但就是缺人才。在青岛除个别项目外,多数项目也存在同样问题,如果让青岛体育协调、健康地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希望我们的市运会,能给青岛竞技体育带来新的动力。”
本版撰稿 安吉林 李永航 董冰 本版摄影 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