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9点,清晨微微飘起的小雨适时地止住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温暖清新的味道,一如这天清晨在市团校捐赠现场涌动的拳拳爱心触动人心头的那种感觉。
   在市团校的操场上,人来车往的忙碌打破了周末清晨的宁静。耀眼的红色宣传条幅在风中鼓荡,洁白的捐赠接待台前工作人员在忙着清点一册册捐赠图书,一台台崭新的电视机、VCD机被送了过来,占据了大半个捐赠展台。    捐赠者中,年纪最大的是73岁的王桂云老人。说起王桂云老人,在岛城也是颇有名气的“热心人”,关心公益事业,为岛城建设发展献计献策,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从其所居住的莱山路赶到市团校所在的徐州路81号,拎着一摞图书转了几趟车的王桂云老人有点气喘吁吁。见到记者,他一迭声地“抱怨”自己知道捐赠消息太晚了,没来得及整理出更多的图书奉献给外来务工青年。他说,自己热爱读书,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把书当作“生活伴侣”。他愿意和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的这些“精神财富”,愿意为创建文明青岛作出自己的贡献。据了解,老人家藏各种图书2万余册,去年曾被评为“青岛十大藏书家”。老人说,只要外来务工青年需要,他还会继续为他们捐书。
   沙子口街道团委书记宋晓容是起得最早、跑得最远的一位捐赠者。接到团市委关于创建务工青年文化驿站的捐赠倡议后,宋晓容就开始发动身边的团员青年,广泛搜集捐赠物品,并放弃了周末休息,一大早就带着团员青年们捐赠的图书和光碟等文化用品从沙子口乘车赶了过来。她告诉记者,外来务工青年为本地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本地青年,理所应当帮助和关心他们,共同为创建和谐家园贡献力量。她说,她所带来的只是大家捐赠的一小部分,在他们那里,捐赠还在继续。
   皮进军,名牌产业工人许振超的工友,作为青岛港务集团公司的捐赠代表,带着1500册图书,也来了。他说,1991年他从沂南来到青岛港务局,成为一名进城打工青年。那时,他就特别渴望读书,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经过几年的历练,他在工作中获取了知识,获取了力量。特别是当工友许振超成为名牌产业工人之后,读着许振超的事迹,他特别受鼓舞。在“振超精神”的带动下,去年11月,他的装卸技能也被青岛港评为一项“绝活”,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进军灌包”。这次,在皮进军带来的1500册图书当中,有100册关于许振超的事迹介绍。他希望,这些书能激励着外来打工青年不断求知上进,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
   记者在采访中意外得知,一直在为市民的捐赠物资搬运忙碌的外星人搬家公司经理蔡旭,曾经也是名外来务工青年。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从“打工者”变成了“老板”。他说,自己也经历过精神文化生活特别缺乏的时候,现在看到那么多热心市民为外来务工青年捐书捐物,他也由衷地为青岛市民的热情感动。
   截至目前,团市委已经收到捐赠图书2000多册、电视35台、VCD机34台、光碟200多盘、照相机2部。原本计划首批建设的20个文化驿站,也因此扩大到30个。现在,团市委的捐赠热线5913020依然保持着“热”度,市民的关注仍在从四面八方涌来。关心外来务工青年,共建和谐家园,已经成为时代的一曲颂歌。
   
工作人员在登记清点热心市民捐赠的书籍、杂志和光盘。邢志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