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4月20日专电(记者汪延)3月份车市回升的速度,让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有些出乎意料。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当月全国各地乘用车销售25、6万辆,比上月增长72、79%。由于市场对低价位车的追捧,具有价格优势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比如奇瑞,挟年初大幅降价之威,奇瑞的销售
跃上了月销万辆的平台。今年1-3月,奇瑞轿车完成销售34951多台,比去年同期增长42.7%同时,自主品牌的另一只领头羊-吉利也出现了较快增长,3月销售12010台。这些情况都表明,虽然2004年自主品牌轿车在市场销售以及市场份额出现严重下滑,但经过市场洗礼,奇瑞、吉利等一批自主品牌依然存活,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前的车市回暖,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自主品牌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在经历了去年车市低迷和价格大战之后,自主品牌企业确实需要有个机会喘口气,冷静应对新的竞争形势,调整今后的发展思路。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当前自主品牌销售的回升,仍然是传统的低价策略的成功。以奇瑞为例,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集中在小型车QQ上,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十万元以上的东方之子,今年再度出现严重下滑。这意味着奇瑞欲借中高端产品提升品牌形象,进而追求合理利润的初衷仍未实现。而低端产品经过多次降价,利润被进一步摊薄,很难担当为自主品牌企业积累资金、经验的重任。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即使车市真的出现了新的增长周期,在总体产能远远大于实际销量的现在,自主品牌已不能像前二年那样,借助市场的井喷,做增量的文章。仅仅依靠降价"一招鲜",将会削弱自身的实力,带来更为恶劣的竞争环境,对自身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随着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转变,自主品牌企业的价格优势正在被抵消,降价产生的效应将越来越有限。以奇瑞为例,当初奇瑞推出8万元风云时,所谓的老三样售价都在10多万元,现在,捷达已降至8万元,富康更是最低降到了7万元以下。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汽车市场销售中,已将自主品牌挤逼到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中低端产品的狭小区域,再加上跨国公司正加大零部件本地采购以及本地研发的比例,通过提高国产化率来降低成本。其中低端产品价格降至以前属于自主品牌轿车的区间,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二是由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日益重视,其技术转移、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将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为贸易保护的"利器"。当前自主品牌企业通过外包和委托设计,获得了一些有知识产权的车型,但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平台的企业凤毛鳞角。特别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ABS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以及其他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犹显不足。跨国公司与自主品牌企业间研发差距将更加突出。
三是跨国公司技术和产品转移的速度加快,促进其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它们的营销能力、经验和成熟的服务都与成长中的自主品牌形成反差和对比。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如何学会品牌营销,学会构建销售网络,学会在服务中增值,实现品牌效应的最大化,都还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值得赞许的是,尽管车市出现了较长时间的低迷,尽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自主品牌企业也仍在艰难中坚持发展战略的调整。其低价竞争策略正被全面竞争的策略所替代。一些企业已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全新的销售网络,健全和完善各种服务手段,以培养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尤其可喜的是,近来华晨、奇瑞、吉利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相继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车型、发动机、变速箱,表明了自主研发的深度有了大力拓展
凡此种种都表明,虽然汽车工业的剧烈竞争比预期更早到来,自主品牌的表现仍然让国人充满期待。但是,在汽车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实力、能力和经验都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自主品牌企业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命运决定了自主品牌企业无论是在品牌建设上,还是研发能力的,都只能是持之不懈的长跑,而不是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