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金斯与女儿
他曾经是一名“经济杀手”,帮助美国掠夺资源;他的良心也曾隐隐不安,于是把挣得的丰厚酬金用于慈善事业;现在,他进行了更深刻的反省与忏悔———在自传体新书《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约翰·珀金斯将自己不光彩的经历公之于众,同时也揭露了“美国援助”背后的真实企图。在前言中,珀金斯写道:“这不是虚构的小说,这是我所经历的真实故事。”
“杀手”入行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珀金斯讲述了自己成为一名“经济杀手”的经过。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最机密的谍报机构国家安全局招募了当时还在经济院校读书的珀金斯。据珀金斯介绍,第一个真正的“经济杀手”出现在50年代初,他叫克米特·罗斯福。克米特协助推翻了当时民选出来的伊朗政府。整个过程很少流血,没有采取军事干预,只花了数百万美元。
不过,克米特当时是政府工作人员,一旦被抓,美国政府将有许多麻烦。此后,美国政府决定利用中情局和国家安全局来招募“经济杀手”,将他们派到私营咨询公司、工程公司、建筑公司工作。这样,“经济杀手”一旦被抓,与政府没有任何瓜葛。
珀金斯毕业后在一家波士顿公司工作,公司名叫查尔斯·T·梅因。当时公司有近2000人,珀金斯成为公司的首席经济师。
不过,珀金斯的真正工作是交易谈判———为其他国家提供超出他们偿还能力的巨额贷款,贷款的条件之一是其中的90%要返还给承建的美国公司。据珀金斯介绍,美国公司帮助建设的不少电力系统、港口或高速公路其实只为当地的有钱人服务,而穷人们却跟着背上这笔巨额债务。一旦这些国家无力偿还债务,美国政府和国际援助机构将联手控制该国经济,并利用其石油等自然资源为美国建立“世界帝国”的目标服务。
珀金斯说,作为一名“经济杀手”,他的足迹曾经遍及非洲、亚洲、欧洲、拉美和中东。他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重要目击者。“经济杀手”利用各种手段游说其他国家的要人,包括伪造的财务报告、操纵选举、贿赂、勒索、色情引诱和暗杀,等等。
揭开黑幕
该书的前言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所敬重的两位总统。”据珀金斯介绍,厄瓜多尔前总统海梅·罗尔多斯·阿吉莱拉和巴拿马前政府首脑奥马尔·托里霍斯·埃雷拉都曾经是他的客户,他们因为飞机失事身亡。
珀金斯在新书中披露,这两位政府首脑并非死于事故,而是被暗杀,“因为他们识破了我们的真正企图”,拒绝接受援助。“经济杀手”的工作未能奏效。于是,其他类型的杀手,包括中情局的“豺狗”介入了……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降低石油产量,美国经历了“石油危机”。珀金斯说,美国政府害怕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于是雇佣了他和另外几名“经济杀手”进入沙特。他们使沙特王室同意把石油收入汇到美国并投资有价证券。美国利用这些证券雇佣美国公司帮助沙特建筑新设施和新城市。沙特还同意把石油价格维持在美国能接受的范围。
珀金斯还举例说,厄瓜多尔的债务超过了它财政预算的一半,根本无力偿还。当美国需要石油时,就会对厄瓜多尔说:“瞧,你们还不起债,把亚马孙雨林给我们的石油公司吧,那里有丰富的石油。”现在,美国已经进入亚马孙雨林还破坏了它。
转换角色
珀金斯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网址是。通过该网站,人们可以了解到,珀金斯经历了四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做过“经济杀手”、首席执行官、生态环保专家以及作家。他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中。
1980年,珀金斯成立了一家能源公司。同时,他还担任一些公司的经济顾问,收入不菲。
10年后,珀金斯卖掉了自己的公司,兴趣转向其他领域。他成为一名“本土化和环保运动”的积极拥护者。为保护热带雨林,他曾到亚马孙河流域,与当地土著部落一起生活,一起劳作。珀金斯在网站上发表了不少当时拍摄的照片,记载了许多感人瞬间。
或许是对“经济杀手”的经历有所反省,珀金斯感觉到正是由于美国政府的某些所作所为才使这个世界贫富差距更加悬殊。于是,他近年开始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成立了几家慈善机构,并在理事会任职。为了减轻内心的负疚感,他将自己的大量酬金投入到慈善事业。
忏悔之路
早在23年前,珀金斯已经开始动笔写《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后来,由于局势不断变幻,珀金斯被迫几次搁笔。此外,威胁利诱也屡次打消了珀金斯将“经济杀手”的真实面目公之于众的念头。在20世纪90年代,珀金斯共收取了近50万美元的所谓“咨询费”,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让他对此保持沉默。
那么,又是什么最终促使他不顾威胁利诱,毅然站出来揭露真相呢?珀金斯在该书前言中给出了答案。
他说,最简洁的答案是因为女儿给了他勇气。杰西卡是珀金斯的独生女儿,当得知父亲正在考虑出版《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但内心又充满了恐惧时,杰西卡挺身而出,说:“爸爸,不要焦虑。如果你被抓走了,我将从你停止的地方继续你的工作。为了我的下一代,我们需要这么做。”
珀金斯同时也说,更复杂、更深层的触动恐怕来自“9·11”事件的发生。他感到美国政府、所谓的国际救援组织和一些公司的所作所为对这一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应该做些什么。(若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