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牙膏”没那么可怕 三氯生必然致癌说近日被否定,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我们的体系还不健全
据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从17日开始,我国媒体为“国外研究发现部分牙膏、洗手液、洗面奶等抗菌清洁用品因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可能致癌
”的消息炸开了锅,处于“三氯生事件”漩涡中心的高露洁“信任度降至冰点”,许多消费者表示暂时将不再使用其产品。 消息最初来源于4月15日英国伦敦的《标准晚报》。然而19日,消息的“正主”、取得这一“发现”的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助理教授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一家地方报纸《洛诺克时报》上澄清说,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三氯生有潜在的健康危险,会必然导致癌症,人们现在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他说,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水处理工厂的化学反应,并对家庭每天使用的含三氯生的产品有产生三氯甲烷(致癌物哥罗芳)的潜在可能发出警告,但研究者并不确定每次都会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而三氯甲烷能否被人吸入或通过皮肤渗入也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彼得·威克斯兰说,他搜索网页后发现,法国和中国都转载了这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他表示,媒体的报道太急于做出推论了,对他的报告所提出的潜在健康危险断章取义。记者搜索网页后则发现,英美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同样一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在英美等国波澜不兴,在我国却能引起如此广泛强烈的关注?
这枚曾经戳伤了我们的“毒箭”,就是苏丹红辣椒面、旧皮鞋“人造牛奶”、硫磺金针菇等等真正的、无处不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它们扰乱了市场,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不法企业千奇百怪的造假手段,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使公众习惯于怀疑一切,不相信专家,甚至不相信政府。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媒体和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相关标准?”公众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在许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我们的一些相关部门反应迟钝、监管不到位,同时我国的标准体系较国外也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