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万通与合作建房的倡导者于凌罡达成合作关系,之前坊间盛传的“招安”说得到一个注脚。针对各方对此事件的质疑,当天下午,于凌罡、冯仑等当事人做客某门户网,通过网络直播回答了媒体和网友的疑问。
传言证实 万通“招安”于凌罡?
据于凌罡介绍,3月底,他和万通就开始了接触。双方的合作迅速进入实质阶段,经过多次磋商,终于达成意向。
万通筑屋总经理姜郁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此次的合作并非“招安”,而是有契合点的双赢。他说,万通做定制服务是为了降低房地产开发中间营销的成本,挤压建房的风险,同时降低前期资本运作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成本,这与合作建房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于凌罡也强调,在施工细节、资金管理等各种事务的处理上,万通的专业性是他们选择其作为定制商的重要原因。而他们也想通过这次的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更高效、分工更明确、更能保障业主权益的建房之路,这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招安”。
记者注意到,在直播的开始部分,于凌罡被其他几位嘉宾称为“于总”,但随后这个称呼被于凌罡自己纠正过来,看得出他尚未适应这个头衔。
牵手万通 合作建房偏离初衷?
资深合作建房专家陶光远在直播现场表示,合作建房与定制商的合作,去掉了传统住宅消费中博弈的过程,能节省很多成本,减少银行的风险,同时把老百姓买房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而在国外,住宅定制也是很多国家的主流,合作建房也有相当的渊源,两者的合作并不鲜见。可以说,这不偏离合作建房的初衷。
就大家共同关心的资金安全问题,于凌罡和姜郁反复强调了其合理的资金监管机制,而于凌罡同时也强调,在出资人的论坛上,大家对万通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觉得模式比较安全,效率也很高,原来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但有业内专家表示担忧:作为开发商的万通,尽管以乙方的方式介入,但已使合作建房偏离原先的设想,这是否意味着合作建房对现实的某种妥协?这种偏离会否继续下去,进而使合作建房变成所谓“团购”?对这些问题,这位专家表示,此时下结论显然为时过早。
住宅定制 借势咸鱼翻身?
作为万通“美国模式”新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住宅定制服务在万通未来的业务规划中占据中重要的地位。但据业内人士观察,万通的住宅定制业务在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上一直未能打开局面,尽管有一些进展,但远未像万通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市场主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主动向合作建房伸出橄榄枝,不仅使万通接到一笔不错的订单,更重要的是,万通的地产定制服务获得了难得的宣传机会。如果此次的合作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将给万通带来了打破僵局了一个极好的突破口,这种合作模式的复制也许就能使这项业务咸鱼翻身;即使不复制这次的模式,成功的服务于这些极具广告效应的合作建房者,也是定制服务的最好宣传方式。
冯仑说:“因为于总开了个头,我们的业务才能证明是对的。要不然别的开发商总说美国模式在中国不可能实现,我希望这件事能够证明。”直接表明了借此次合作推进住宅定制业务的雄心。
评论 暗房调情但愿也能结出正果
我们注意到,冯仑在聊天一开始就强调了他们和于凌罡的合作不是暗房调情,看上去他很在乎这次的合作师出有名。事实上,在随后的对话中,他也一直试图为这次的合作寻找一个帽子,一个看上去更淡化商业色彩的、更具普遍社会意义的帽子,甚至将近期热门的房价等话题牵扯进来。
我们能够理解冯仑的苦心。与合作建房这个当前最具话题性的事件扯上关系,不啻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更何况,大家都知道万通对定制业务发展的焦灼心态,两者结合起来,极容易让观者产生这样的联想:万通可真会做公关,借势上位还不是为自己的定制业务扬名?
中国人是很忌讳被人这么说的,何况冯仑?于是他大谈合作建房与定制服务结合的新模式,能带来多少多少的好处,能为解决中国房地产的困境甚至为国计民生,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听上去颇有新意,但核心依然是住宅定制的美国模式,只不过用合作建房镀上了一层更鲜亮的色彩。
但我们能够原谅冯仑和万通的做法。在房价不受控制、房地产金融破绽百出、普通消费者怨声载道的当前局面下,任何更高效、更合理的解决住的问题的方式,任何类似的尝试,都是我们亟须的,不管这种尝试有什么样的背景。万通的定制模式,在遇到合作建房之后会带来哪些启示,我们抱着善意的态度,静静等待。
钱钟书说过一句很睿智的话: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又何必非要看到生这只蛋的母鸡呢?同理,我们才不用去管万通与于凌罡们的合作是不是暗房调情、私相授受呢,只要这次合作真的能探索出一个比较好的模式,能结出正果,那真是善莫大焉。
链接——房价问题政治化
国务院八条。尽管尚未公布,但坊间盛传,国务院高层已经发布了一份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通知》一共八条意见,分别为:一、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二、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把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三、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四、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五、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六、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八、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新华社评论。评论认为:“住房价格上涨过快,虽然是局部性和结构性问题,但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有可能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评论甚至将房价问题上升到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住房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自发调节,政府应该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稳定住房价格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评论还强调:“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措施不力、造成当地房地产价格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评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规模,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抓紧清理闲置土地,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实际供应总量和利用效率。”“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控制不合理需求。针对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和投机炒作严重的问题,应加大控制投资性购房需求的力度,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规销售、恶意哄抬住房价格等非法行为,有效遏制投机炒作。”
把脉楼市
针对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评论,这在新华社的评论员文章中尚属罕见;将此文章与尽管秘而不宣但已不成为秘密的国务院八条结合,按照中国传统的官方信号表达方式来看,其意义已不言而喻。之前的诸多调控措施之所以不能见效,主要原因在于部门间不能共进退,政策协调性差;在于地方利益、集团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在于官员政绩与区域经济挂钩带来的目光短浅的发展观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房价调控上升到政治层面之后,有望迎刃而解。
处方按照中国传统的施政方式,当某个问题政治化之后,它将发生质的变化,完全有必要重新估量。如果说,我们对之前的所有调控信心不足的话,那么这次,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这种观点。我们的购房决策,更应该重新慎重考虑,是推波助澜,为房价的疯涨火上浇油,还是静观其变,静候佳音,等待在政策调控下更多、更合适你的经济适用房、低价房?
我们的处方是:储蓄五分,观望两分,理性三分,分散投资三钱,以充实的购房知识作引,用文火慢炖,待房价降温方可服用。
对盲目投资的购房人,我们的建议是: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各适量,和匀凉服。
什么?您问我这是什么?清心降火,补肺凉肝啊!
(胡 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