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流媒体近日突然再炒“中国军事威胁论”
最近几天,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一些美国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刊登文章,关心起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正在准备一份秘密报告,报告的主
要内容就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给美国带来的威胁。消息人士称,这份报告提出,中国近来“增强了空中力量”、“购买了战舰和潜艇”,几乎拥有了在“美国干预之前拿下台湾”的能力。一些美国媒体,引用美国部分右翼官员、保守派学者、甚至台湾当局有关官员的话,渲染中国大陆军事力量发展迅速,“即将打破地区军事平衡”,从而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
在接二连三的舆论轰炸之下,“中国军事威胁”的论调,一时间在美国再次甚嚣尘上。
“中国军事威胁”论
4月12日,《华盛顿邮报》刊登一篇长文,分析中国在核威慑、向台湾输送兵力、高科技发展、空中优势等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文章引用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戴维·沙姆保一篇题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论文说,中国已经拥有了“对美国本土进行核威慑”的能力。美方的情报还宣称,中国近年部署了“东风-31”型公路机动发射的固体燃料导弹;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还将部署射程达8000英里的“东风-41”型导弹,届时,“整个美国都将被纳入中国洲际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本月8日也刊登了一篇分析中国军事力量的文章,题目就是《中国军事力量开始让美国担忧》。文章引用华盛顿一位情报官员的话说,“自2002年以来,仅仅中国建造的两栖攻击舰,就相当于美国整个海军建造的船只。这显然意味着,中国的整体作战能力提高了。”
《波士顿环球》日前则报道说,五角大楼正在起草的一份秘密报告,把重点放在了中国的“歼-10”战斗机上。据说,这种将于今年推出的新型战斗机,其功能和美国的F-16不相上下。美国国防部官员认为,“歼-10”的出台,说明中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军工产业”。
还有报道援引长期观察中国军事动态的“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副总裁理查德·费希尔的话说,中国为了获得对台湾海峡的空中优势,向俄罗斯购买了250多架“苏-27”和“苏-30”战斗机。五角大楼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2000架战机,其中150架将为第四代战斗机。
为何重提“中国威胁”?
为什么“中国军事威胁”的说法,在当前这个时候突然又升高了调门?
美国前驻中国大使李洁明指出,美国媒体有关中国军事力量的许多分析,都为了私利而歪曲了事实。目前,美国空军和海军担心他们一些重要的军事项目,包括购买下一代战斗机和舰船的计划,可能会由于因资金不到位而被迫推迟或者取消。而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正是有关单位为了说服美国国会,以增加研发和购买新舰船和飞机的开支。
此外,最近一段时间,美国近乎歇斯底里地对欧盟施加压力,坚决反对欧盟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甚至不惜威胁要对欧盟进行制裁。在这个时候再弹起“中国军事威胁”的论调,恰恰可以为那些主张对中国进行“围堵”的美国右翼势力,提供反对欧盟解禁的舆论“弹药”。
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也不排除美国军方有把所谓“中国军事威胁”的论调推销给台湾老百姓,以推动台湾购买更多武器的想法。
美国舆论也为推动台湾军购推波助澜。《华盛顿邮报》在12日的文章中,就报道了对台湾“国防部副部长”蔡明宪的采访。蔡明宪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大陆在台湾海峡部署了600枚短程弹道导弹”,“收复台湾对大陆来讲不仅是一项神圣使命,更是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台湾岛可以作为军事平台,来保护大陆80%的进口石油要经过的海上航道,并使大陆的潜艇部队毫不受阻地深入太平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美国绝对是个聪明的商人。中国大陆不久前刚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在这个时候渲染中国大陆的军事威胁,对不明就里的台湾百姓而言,其宣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为什么总抓住中国不放
近几年,中美关系的发展是相对平稳的。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任时甚至曾经说,中美两国的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状态。”日前,中国和美国还决定定期举行高级别对话。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几年由于忙于“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国内那些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保守派势力,一方面确实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他们似乎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遏制”中国的崛起,这是近两年美国国内关于中国的噪音相对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美国的保守派势力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在他们的眼里,不断崛起的中国才是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美国许多右翼的专家和学者,也极力呼吁布什政府采取措施,预防不断崛起的中国今后可能对美国利益发起的挑战。可以说,这些人所鼓吹的,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先发制人”理论,那就是在中国强大之前,就绑住这个巨人的手脚。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看到美国保守势力大张旗鼓地掀起了“中国威胁”论,“军事威胁”只是最近的炒作而已。据报道,今年,美国将出台4年一度的国防评估报告。今年的报告,将花费很多笔墨强调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的挑战。目前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理论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布什政府所采纳?这将极大地影响美中关系今后的走向。来源:世界新闻报/本报驻美国记者许钦铎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