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样的小区里,我们感到很安全。”这是记者在四方区四机南社区采访时,居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安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包括人身的安全和生活的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在四方区的许多社区里,居民自发成立了治安巡逻队,维护着社区大环境的平安。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社区里困难居民的生活安定,人们从内心里也感到了一种安全。在这些小区采访时,居民们对生活的安全感溢于言表。
“0”纪录“业余警察”助平安
位于人民路中段东侧的四机南社区是一个开放式的旧小区,社区内有18栋楼、一千多户居民,整个小区大大小小出入口多达12个,北面还有一个小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小区,却连续16年保持了“零纪录”。
当记者询问其中的“道道”时,在场的嘉善路派出所片警孙锋说,关键是小区居民自身的防范意识好,再加上有专职和业余两支治安巡逻队风雨无阻地在小区里巡逻。作为片警,有了居民的配合,工作起来也轻松。
今年73岁的付九林从1997年起担任治安员,总结了一套独到的工作方法:遇到不熟悉的人就盯住不放,直到对方有察觉。如果是坏人就会主动走开,如果是来找人的,就会向他打听。付九林说,自己在小区里值勤七八年了,现在除了有专职的治安员外,还有四十多人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小区居民还制定了“邻里公约”,发现谁家门上插了小广告,邻居就给清理干净,以免因为堆积了好多小广告,让外人一下子看出这家很长时间没人;逢年过节谁家要出远门,都先跟邻居、居委会打个招呼,有年轻人回老家过年的,还把钥匙留给邻居,晚上把厨房的灯开一会儿,从外面看家里好像仍有人。消除了小区管理中的一个个盲目点,犯罪分子也就没有了得手的机会。
在海伦社区,16名离退休党员组成义务巡逻队,24小时轮流值勤。在海琴社区,一支由社区老党员、享受低保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等组成的治安队,常年义务巡逻在社区的楼座小巷中。在海滨社区,每一位党员都负责自己所在单元的治安和卫生,联户群防。四方区楼院看护率达到了98%以上,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当人的第一层次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处于第二层次的安全保障的需要就会凸显出来。如何营造安定有序的社区大环境,四方区做了很多探索。
24小时“送岗到手”人心稳
“老王,你好,我们给你找到了一个在企业做饭的岗位,每月工资600元,再加上50元的交通补贴。明天就可上岗。”昨天,当记者来到四方区行政服务大厅时,就业管理科的董月新科长正在用电话通知一名失业人员,告诉她新的工作岗位的情况。自从四方区劳动保障局推出“24小时岗位送到手”的服务举措后,每天的求职热线都能接到二十多个电话。
“24小时送岗到手”是指四方区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登记后,区劳动保障局在24小时内提供岗位,只要不挑不拣,就会有活干。劳动部门从哪里找来这么多的岗位?四方区劳动保障局副局长隋朋铎介绍说,一是开发服务性的企业,推荐就业困难的人员到私营企业就业,同时推出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吸收失业人员。二是在社区里开发就业岗位,如社保协管、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等公益性岗位。目前已有缝纫、车工、焊工、保安、会计、销售等岗位940个,今年以来已安置了失业人员608人。
就业有保障也是人安全需要的一个方面,这样,人才能够从内心感到安全。失业人员对工作的渴求得到了满足,困难家庭的居民能够安心地生活,体现着社区的和谐。(记者
芦智峰 通讯员 齐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