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热播的都市情感剧《动什么,别动感情》热热闹闹地落下了帷幕,但是一家三代人面临爱情时错综复杂的故事却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
在该剧中,青年人尊崇感情至上,一纸婚书仿佛一道生活的枷锁,让他们避之唯恐不及;中年人在婚姻倦怠期用力挣扎,一方想逃却逃不掉,一方要抓也抓不牢,两个人暗中
较量,感情在双方的心照不宣当中拉来扯去,最终只能变得更加破败;老年人的婚姻看似最稳定,其实也是波涛暗涌……
在嬉笑怒骂的剧情背后,我们看到了剧中所涉及的年轻人的恐婚不婚现象、中年婚姻危机、老年人情感需求等多种话题并不轻松。感情这东西,到底动得?动不得?
青年:爱情的目的就是结婚吗?
贯穿《动》剧始终的主线,是女主人公贺佳期与男主人公万征的感情。故事开始,佳期是个典型的想“婚”的小女人,但是万征却总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结婚;转眼到了故事结局,却是万征追着佳期要跟她结婚了……虽然这只是大都市中渺小的两个人的情感纠葛,却恰恰代表了一个渐渐凸显的社会现象:都市不婚族。
开始的佳期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机会,希望男友万征能够向自己求婚;万征当时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不婚族”心态之一:尽管两人确实正在交往中,但是他并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这样的他也无法承担婚后未知的两人世界,所以他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经营着目前的感情。
在各自与他人经历了另一段感情之后,两个人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万征遭受了初恋女友的欺骗,发现佳期才真正适合他;而佳期发现,自己当初对婚姻的执著,实际上只是不甘心于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当她走出追逐婚姻的迷思之后,蓦然发现万征其实并不那么完美,而她自己也开始对未来的婚姻充满恐惧……故事的结果是两个人毅然分手了,有点折腾,有点没事找事,但却真实地表现了目前都市“不婚族”矛盾迷茫的心路历程。只要从婚姻中逃开,就不用承担责任,这就是不婚心态。
各方解析
近年来,大龄“不婚族”逐渐增多。南京市民政局1月发布了一组数据:1994年全市结婚人数为46937对,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3年只有39951对,而这种下降,是在婚龄人口逐年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走入婚姻?《外滩画报》曾对上海白领的婚姻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七个方面制约了他们走入婚姻殿堂——工作太忙、选择面窄、对对方要求高、对未来婚姻恐惧、重视学习忽略生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以及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职场压力。
记者看到在工作忙、竞争激烈、职场压力大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不婚实属大龄青年的无奈之举。婚姻家庭研究专家、社会学家金一虹教授分析说,男性29岁左右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所以“终身大事”一推再推,继而奉行独身主义;大龄女性同样面临这样的危机,如果早早地结婚、生产,在择业时就成了弱势群体。
新华社记者张目在其文章《走近都市女子“不婚族”》中,做过这样一个计算:30岁的女研究生,若按传统标准择偶,其选择面只有0.2%,而按三不计较(年龄、学历、婚丧离异不计较)择偶,选择面也只能扩大到18%。
从外部因素看,社会压力的增大和女性自我独立自强意识的增强限制了高学历女性的择偶,而实质上,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定式才是关键原因。在某网站的问卷调查中,72%的男性表示自己不愿意与能力高出自己很多的女性结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教授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今的社会规则下,许多男性不能接受比自己强的女性,因为那会令他们感觉到威胁和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以往连续就业、终身就业的模式被打破,女性比男性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为了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许多女性不得不选择“不婚”。其实,爱情与事业并不矛盾。对于高学历女性而言,为了获取最大的平衡,应在顺其自然的同时,明辨不同时段中事业、爱情的轻重缓急,在理智的思考后做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
除了社会压力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外,心理上的恐惧是都市不婚族的另一个症状。《动》剧中的万征和佳期可以说是“结婚恐惧症”的代表人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震宇研究,恐惧结婚在年轻人中已相当普遍。有些人是害怕结婚后负担过多的责任;有的人是怕进入婚姻以后没有爱情了;有的是非常想结婚,但担心婚姻会产生变故。
诚然,谨慎对待婚姻固然是理智的态度,但因噎废食的想法并不可取,逃避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王震宇指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正确经营婚后生活,勇敢地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配偶一起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同时,要有积极思维,正面思维,不要用那种负面思维干扰自己的生活。要相信,每个人投入婚姻后的感受都会不同,别人所说的不幸婚姻不一定就会发生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