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系列鼓励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和稳定林权政策的出台和完善,胶州市涌现出一大批承包造林大户,他们的出现,代表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新的营林机制的形成———大户播绿胶州荒山秃岭 绿色风景线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胶州大地上绿意闪烁。杜
村千亩荒岭、九龙山、营海镇大赵家岭……在造林大户的指挥下,挖掘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正在进行挖穴作业。截至目前,胶州的林业大户已发展到100多个,主体形式已由过去的家庭农户发展到现在的联户经营、公司、股份制、域外开发、境外投资等多种形式。胶州市林业局局长林洪高兴地说:“胶州市今年计划造林25000亩,仅林业大户就能完成造林任务的1/5,他们为胶州的林业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后,今年胶州的植树造林任务全部安排在“四荒”地带。如果把造林任务交给村集体,必然会带来投资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善的问题。但如果单靠农民分散经营,必然会受到资金、机械、劳力的制约。胶州市从实际出发,在政策上鼓励、扶持,积极吸引市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林业大户进行“四荒”开发,先后吸引了100多个市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林业大户。林业大户成为胶州市今年林业建设中的生力军。
今年春天,对于高勇来说,显得格外忙碌,一会儿打电话联系树苗,一会儿打电话联系挖掘机。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得吃,因为他承包了杜村镇花二埠村600多亩的荒岭地,投资了50多万元。在杜村镇,像高勇这样的承包大户还有很多,这些大户使得杜村镇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每村每年增收2万多元,同时镇上的生态环境还得到大大改善,可谓一举两得。
站在九龙山上放眼四望,只见逶迤起伏的山岭上已是满目新绿,原来的不毛之地已经种满了冬枣、柿树、板栗、桃树等经济林木,一间间新盖的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
为改善九龙山一带的生态环境,变“废”为“宝”,2001年起,胶州市以九龙山下的柏果树村为中心,规划建设了林果综合开发示范园。去年一年,园区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先后吸引了12家域外大户前来投资搞开发,共承包出2000亩山岭地,总投资200多万元种植了冬枣、板栗、柿树等优质林果,大户们还在各自承包的山岭地上盖起了护林房,直接搬迁到山上搞开发,誓把“荒山”变“金山”。
更令人惊喜的是,胶州市的荒山秃岭上还出现了外国友人的身影。在营海镇王家滩的荒山上,一群人正围在一起热烈讨论着,走近一瞧,是讲着一口流利韩语的中国翻译正在对韩国友人的话进行现场翻译,原来他们正在规划,准备在这儿进行经济林建设。据介绍,胶州今年相继引进外国大户10余家,一般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林业开发。
大户租赁、承包、返租倒包荒山秃岭植树造林,也得到了各镇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说:过去,我们在那些荒岭上种粮,一年下来,出的力不少,但收成却不好,现在,荒岭被大户承包了,我们每年都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也比以前稳定了。梁学勇赵法文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