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公开对媒体说: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使民族生存空间收缩。
他转述专家的话称:由于广大西部和生态脆弱地区难于承载现有人口,全国22个省市需要迁出1.86亿人,而能够接纳人口
的广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福建、黑龙江、海南等省市最多只能接纳3000万人。届时全国将有1.5亿人口沦为生态移民。
2005年3月,深圳龙岗警方在辖区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被媒体以“地域歧视”抨击。
这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新闻,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对河南人的歧视早已有之
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再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这种刻意的侮辱是多么恶毒、刻薄而又无聊。
2001年,一些河南人掀起了反对“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通过书籍、声明等,强烈反击社会上歧视河南人的现象。连河南省政府也出面宣称:“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并把2001年定为“优化环境年”,启动一系列“形象工程”。
关于河南人为什么被歧视,河南人有诸多说法,如:“当其他地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河南大范围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由河南人组成的‘民工潮’也才刚刚开始向外涌动。这成了河南人被歧视的依据。”“由于河南人口多,信息量大,即使负面信息和别的省同样的比例,但其绝对量会大得多,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使人感觉到处都有河南的负面信息。”“河南人勇敢、勤劳、豪爽、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有时可能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因此成为被调侃的对象。”“历史上,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中国人(甚至海外华人)基于‘根源意识’,对河南发生的事情都会格外注意”……
但其实,上述说法都显牵强。事实上,对河南人的歧视早已有之,而且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如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许多年前就不约而同地有着年轻人找对象不能找河南人的说法。
看看河南的基本情况:位于中国中部,史称中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平均气温为13至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年无霜期200至236天。人口9555万。老子、庄子、商鞅、李斯、张衡、张仲景、韩愈、岳飞等名人泰斗曾层出如云,历史上许多国家、朝代在这里建都。
那么,这样一个地理条件优越、人民勤劳智慧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们,为什么会招来那么多歧视的目光?
河南人是生态灾难的受害者
在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青海的西宁、新疆的乌鲁木齐等许多地方,满街都能听到河南口音。河南人的数量惊人。他们大都是许多年里陆续逃荒而来的。
这其实就是河南人被歧视的根由!
准确地说:河南人被歧视的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是生态灾难的受害者。
只需剖析一个城市就应能说清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封。
今天的开封,比黄河河底低13米。也就是说,黄河从比开封城高出13米多的河道流过——全靠大堤约束。
黄河高,开封低,顶得地下的盐碱刷刷往上冒。开封人因此而多了一条生计,在开封,没有正式职业的人有三分之一靠盐碱为生,他们把院子里泛上来的白刷刷的盐碱扫在一起,在锅里一熬,就成了化工原料,可以去出售。时扫时有,于是成了开封人的发财之道。
开封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市容齐整,随手指一个地方就能和1000多年前联系起来。市中心有很大而且秀丽的水面,一指这个湖,是潘家湖,传说是北宋时的奸臣潘仁美家的。一指那个湖,说是杨家湖,是大忠臣杨家将家的。在如今的中山路上,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州桥遗址”,说是当年青面兽杨志卖刀杀牛二的地方。
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国家和朝代把都城建在这里,战国时的魏国,以后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都建都于此,号称“七朝古都”。尤其在北宋时,这里是天下最富庶繁华的地方,号称“东京”,人口过百万,富丽甲天下,当时在全世界的地位比今天的日本东京要强多了。
可黄河就像是故意较劲,人们建一座城,黄河就毁它一次,再建再毁,如是者八,仅从元代初年到清代末年,开封城就于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乐八年、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道光二十一年七次被淹。被淹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李自成攻开封,扒堤决河,全城37万多人只幸存3万多人。
现在的开封地下,13到15米处是汉唐文化层;10到13米处是北宋文化层;9到10米处是金元文化层;7到9米处是明代文化层;4到7米处是崇祯年间李自成淹的一层;3到4米处是清代文化层;1到3米处是清道光年间的遗址。
每一层都有着一层难民们的尸骨;每一层都是一层难民们曾有的家园……
再多说两句吧——讲讲名气很大的花园口,离今天的郑州黄河游览区东10多公里处的花园口,本是黄河岸边一个小小的村名,明代以前叫“桂家庄”。明代一个名叫许赞的吏部尚书,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方圆500里的大花园。后来黄河决口改道,把大花园和桂家庄一起吞没了,以后,这里成了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清代,黄河两次在这里决口,1933年的洪水造成决口50余处,受灾面积1万1千余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万余人,死亡1万8千余人,损失财产以当时银洋计约合2亿3千万元。
1938年,为了阻拦日军,国民党军队在花园口人为决口,造成黄河大改道,受灾面积5万4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250万人,死亡89万人。这里也从此成了一片沙荒地。现在这里成了郑州市的一个著名游览区。来郑州的客人十有八九要来这里看看。
说了开封,说了花园口,似乎不用再做多少解释了,仅1919年~1938年的20年间,黄河就决溢14次。这一次次的灾难,反复毁灭着河南人的美好家园。大量的河南人在遭灾之后,都选择了逃荒之路。当生存威胁下的河南人,携眷带口,逃荒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从原住民那里不择手段地抢出一条生路的时候,谁会对他们有好感?
再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情景: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中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国学习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练手之作,在这里交了不少学费。建三门峡工程和两次改建花的钱应该是个惊人的数字。而如果没有这两次改建,三门峡今天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不敢设想,更不敢设想的是那些河南移民的生活。
按坝高360米的设计,要淹没耕地333万亩,移民90万人;后来定为335米,仍淹没耕地85.6万亩,移民31.89万人;后因库区塌岸又增加了8.49万人,总数达到40.38万人。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富庶之地的河南人,被大量迁往宁夏、甘肃敦煌等偏远地区。思乡折腾了几十年,几十年里不得安居的人会是什么精神状态和行事方式?可想而知。
但愿他是危言耸听
其实,作为长时间里的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人在中国的地位,近似着中国人在世界的地位。
一位美国人预言: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为环境灾难,而引发大量人口向海外移民的危机的国家。
但愿他是危言耸听!
因在中国西北,生态难民确实早已出现,并且数量越来越多。联系起潘岳副局长转述的全国将有1.5亿人口沦为生态移民的专家观点,不妨这样对待那位美国人的预言:战略上,应驳斥他这一另类的“中国威胁论”;战术上,要以对民族对国家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文/孙大胜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