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现代快报》报道,4月9日,《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来到南京三十四中学,为学生阐述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600字的作文,其中竟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等。他把这种现象“诊断”为“语言贫血症”。 &
nbsp; 一篇作文中出现了72个“死”字,仅仅是“语言贫血”吗?这背后有没有更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名学生都写了哪些“死”吧!虽然郝先生仅列举了“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等三个例子,但这也足以说明问题了。 “心里烦死了”———这无疑是当今许多青少年心灵饥渴、得不到理解的真实写照!去年“六一”前夕,广州市穗港澳研究所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10年来,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由23.2%增长到42.8%,不满率呈直线增长趋势(据2004年5月28日金羊网)。你看看,在孩子们眼中,本该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却几乎变成了“路人”,孩子们能不孤独、能不对这个世界说“心里烦死了”吗? 而“功课紧张死了”则是青少年对学习生活的抱怨。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之苦、之累、之枯燥,有目共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结果显示: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谈其原因,被调查者说“作业太多”的达到49.5%,排在首位(据1月22日《扬子晚报》)。面对这重重大山般的学习压力,孩子们能不喊“功课紧张死了”吗? 写作文随手就写了72个“死”字,一些中小学生的压抑程度可见一斑。郝铭鉴是《咬文嚼字》的主编,他从一篇作文72个“死”字中只看到了“语言贫血”,与他的工作是相符的。但是,家长、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却必须清醒地看到一篇作文72个“死”字背后隐藏着的“危机”!海蓝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