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蒋祯都要用对讲机和在封闭舱里的儿子聊天
“妈妈,什么时候能出院,我还要考大学呢。”
“医生说了,因为你的白细胞长得比较
慢,所以还得两周,要坚持住,妈妈一直在这里等着你!”
蒋祯的脸上极力装出笑容,隔着窗户鼓励在无菌封闭舱里的儿子。
昨天下午,在北京道培医院血液病区,记者目睹了蒋祯和病中的儿子对话的感人情景。
“赵猛首次骨髓移植失败已经20多天了,我一直对儿子封锁着这个消息。”蒋祯流着眼泪对记者说,“我有信心给儿子做二次移植,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绝不放弃。”
花季儿子突患白血病
17岁,正是花一样的年龄。在蒋祯心中,儿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是她生命的支柱。然而,前年丈夫患肝癌去世的痛苦还未平复,儿子又在去年患上白血病。面对这接踵而来的不幸,山东济南市卫生职业学校退休教师蒋祯没有悲观绝望,而是挺起腰杆,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勇敢地承受灾难。
去年7月,蒋祯发现正上高中三年级的儿子赵猛脸色苍白,身上还有多处出血点。经检查,医院确诊赵猛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得知消息后,蒋祯一下子蒙了,呆呆地坐在医院很久很久。2001年,刚48岁的丈夫得了肝癌,蒋祯陪丈夫到上海、北京等多家医院求医,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最终丈夫还是去了,留给她的是数万元的欠债。如今,儿子又得了白血病,该怎么办呢?
赵猛是济南一所中学的学生,成绩一直排在班里前三名,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得病前,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多次对妈妈说:“我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一定要治好儿子的病!”电视机、冰箱,家里能变卖的都卖了。三天内,蒋祯求遍了所有亲朋好友,几十元、几百元,一点一点地借攒着钱。
赵猛的学校送来了6万余元,蒋祯家所在的济南市天桥区纬北路办事处在为她捐助的同时,还通过《生活日报》向社会发出呼吁:救救这个孩子!蒋祯的精神感动了众多好心人,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凑足了20余万元的手术费用。
母亲为儿子捐骨髓
手术费用有了,但当地一直找不到与儿子相匹配的骨髓。正在心急如焚时,一位同事告诉她,北京可以做母子间的“配型半相合骨髓移植”手术。
2004年11月,蒋祯带着儿子满怀信心来到北京道培医院。经过医院严格的检查,蒋祯的骨髓完全符合移植要求。经过化疗等术前准备,今年2月,蒋祯平静地躺在病床上,将自己的骨髓移植到儿子的体内。
无数次梦里,她看到儿子站了起来,欢乐幸福,一如从前一样生活。然而,现实是严酷的,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位柔弱的女性身上。经过20多天的观察,医院发现赵猛的体内没有母亲的骨髓,首次移植失败了。
舅舅同意捐献骨髓
面对残酷的现实,蒋祯仍没有动摇信心,“我一定要救活儿子!”
在多次与医生探讨后,蒋祯又一次作出了大胆的决定:让自己的弟弟再次为儿子捐献骨髓。“这一决定真的很难,一边是40多岁的弟弟,一边是18岁的儿子,都是我不愿伤害的亲人,但这也许是儿子最后的机会了。”
弟弟同意了。经医院查体,符合移植条件。但此时,蒋祯募集的资金已所剩无几,二次手术需要的20多万元,像一座大山一样摆在她的面前。
“有亲友劝我,说你已付出了母亲200%的努力,实在不行就放弃吧。我说,不行!只要有一丝机会,我都不会放弃的。儿子来北京时,曾经说等病治好后,要到长安街上走走,还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我一定要圆儿子的心愿。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一定要带儿子平安回家。”蒋祯已托亲友变卖自己的房屋,正在联系买主。
4月2日,赵猛学校的校长和班主任专程来北京看望他们,并带来师生再次募捐的1万多元现金。“学校的能力有限,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帮助他们,救救这条年轻的生命!”赵猛的班主任李晓霞老师说。
据了解,进行“配型半相合骨髓移植”手术,国际上的不植入风险是3%。赵猛的主治医生介绍,由于第一次没有植入成功,目前赵猛已经没有任何抵抗能力,而且在无菌舱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如果不及时进行第二次手术,他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蒋祯,她能救回她的儿子吗?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位母亲的故事。
文并摄/本报见习记者 张伟涛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