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市实验小学教师高岩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包袱”:从下午放学一直到17点30分,听过黄昆老师涉及估算的知识结构、对计算的作用以及与计算联系的所有知识点逐一讲解后,估算这一新课改的新重点着实让他们几个数学老师顿开茅塞。4年前的一幕又浮现在他们面前。 2001年8月
26日,退休后被返聘的黄昆一大早就来到市实验小学上班。当他翻开教材的一刹那,周围老师的眼睛都瞪大了:每一页都密布着红笔批注,让老师们对黄昆充满了敬佩。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颠覆了传统教材,没有教参,没有教具,没有借鉴,但是64岁的黄老师用开拓精神、严谨治学将教学生涯的句号历练成一根魔棒,赋予纸质知识以鲜活的生命。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花甲之年可以与博学相连,但如与开拓创新匹配则令人不得不为之刮目。2001年,黄老师从市普通教研室退休,被市实验小学返聘后,他所从事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延续,更多的是教学的创新。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是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他在教学中不是单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阐述,而是前引后连,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知识系统。
如今,市实验小学数学老师在讲授“小数乘除法”时,不只是就这一个知识点加以讲述,而是从以往学过的“整数乘除法”讲起,并对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学到的“分数乘除法”、“有理数、无理数乘除法”加以延伸。这使得学生在乘除法方面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黄老师在实际教研中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创新性地对其加以整合。如小学数学“十进制计数法”出现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教材中,但是黄老师认为这一知识点包括十进率、位置原则等几个要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效果更好。于是,市实验小学的王茜老师在一年级数学课上就开始渗透“十进制计数法”。她在教授数字时,就教给学生“10个小单位凑成1个大单位,是10”,结果发现学生学习时不但没有障碍,反而学得更加轻松。
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对黄老师的创新精神肃然起敬,“很多课改的新理念、新名词,我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从黄老师那里知道,有了黄老师,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就离科研型教师更近了一步”。针对课改的新理念,黄老师还在市实验小学开创了“同课异构”研究课,即在同一级部的三位数学老师共同研究一堂课,然后由第一位教师执教。课后,老师共同评课、反思,对这堂课进行再设计,由第二位教师再一次进行执教,以此类推,最后推出一节精品课。全校所有的年级的所有数学教师的研究课,黄老师一节不落地全部都参加了听课、评课、修改、再执教活动。
“教材是无底洞”
可以说,黄昆老师与教材打了几十年交道。“教材是无底洞”这句感慨出自他之口,令人肃然起敬,他着实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这册书上有多少道计算题、多少道应用题,哪些题目偏少,需要老师再补充,哪些题目设置不合理,需要做调整,黄老师都了然于胸。
黄老师的办公桌上整齐地堆放着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数种版本的教材,不管翻开哪本教材,都会看到黄老师用红笔做的各种标注,写的全是他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教材旁还有一张大大的白纸,是黄老师自己整理绘制的各种版本的知识体系表格。他的办公室里充满快乐的味道,因为他热爱教材,热爱事业。
4年前,课改初次进入岛城教学视野以来,委实让老师感到无从下手。用了几十年的教材,编排理念和课程标准“变脸”之后,这对一线老师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市实验小学的老师聆听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因为,熟谙教材的黄老师讲解的不只是一本教材,而是纵向介绍同一套教材的知识发展脉络,同时横向进行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集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此外,他在分析教材的同时,还提出独到的教学建议供老师们参考。就这样,在黄老师的帮助下,老师们迅速适应了新教材,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起点上占先。
“是巨人的肩膀”
谈及黄老师,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几乎都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表示他“是巨人的肩膀”。除了黄老师的治学风范、创新能力,他对老师、学生的关爱也让大家钦佩不已。
黄老师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当学校里有数学老师要出课,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也不管是什么级别的课,他总是第一个到达试讲地点,不但认真倾听,做好听课记录,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时间多晚,也不管身体是否吃得消,他总要坐下来与老师一同探讨和修改教学设计。一次,一位四年级数学老师要出一堂区级公开课,她反复进行试讲、修改,黄老师参加了每一次试讲,每一次的修改他都会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黄老师听课不仅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的过程如何进行,他更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常常观察学生的书写习惯,再与每一个任课老师交流看法,比如从汉字的结构特点,他提出部分学生用左手写字的不合理性,再由老师与家长交流,在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同时帮助需要改正的孩子纠正书写习惯。
看着眼前这位长者,42年的教龄虽然染白了他的头发,但他的教学热情旺盛如初,继续演绎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奇。本报记者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