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晓波
在青岛开发区建区20周年的时刻,一个计划总投资74亿元,近期年造船能力318万吨、产值76.584亿元,远期年造船能力468万吨、产值111.668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正在青岛西海岸崛起。这个中国最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对于青岛产业结构升级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格局形成
,无疑是一枚分量极重的棋子。
搬迁一个企业 引来一个基地
借力打力,是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很高的武功修为。青岛市把它化为一种招商的艺术。
申奥成功,青岛承办的奥帆赛的赛场恰恰选址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下属企业的北海船厂。为给奥帆赛让路,北海船厂由汇泉湾搬迁海西湾,青岛市政府承担了17亿元的搬迁费。令人想不到的是,给奥运项目让路却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这次搬迁,北海船厂的直属总公司——中船重工非常关注。2004年7月,青岛市与中船重工决定在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船舶配套基地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2005年1月,青岛市又与中船重工签署补充协议。
青岛发改委主任刘明君告诉记者,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主要建设30万吨和50万吨造修船坞各一座,15万吨造修两用船坞一座,30万吨修船坞一座及海洋工程生产基地,搬迁现有的10万吨级浮船坞一座以及相应的造修船配套设备设施。项目达产后,近期年造船318万吨,远期468万吨,近期总产值100亿、中期200亿、远期300亿的目标。
记者还获悉,目前,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修船区两座船坞已完成70%,造船区正在填海造地,海上平台已具备开工条件。
建设一个基地 引来一片产业
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引发了产业的集聚效用。
围绕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中船重工的“六厂四所”——武汉重工铸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武汉船用机械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陕西柴油机厂、武昌造船厂以及725研究所的科研、生产重心,正逐步向青岛转移。在不久的将来,低中速柴油机总装基地、甲板机械总装基地、舰船动力研发基地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将在海西湾建设而成。
品牌企业纷纷抢滩抓商机。200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开发区签约,在西海岸合作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该项目主要建造用于国内外海上油气田开发所需的固定式桩基平台和浮式平台等,总投资17亿元,预计可实现年生产能力20万至25万标准吨,实现年产值60亿元,其目的是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
国外一些造船大户也把眼光集聚在这块热土上。有着40余年造船历史的日本松本企业近日大举进入开发区,由其投资成立的独资企业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瞄准了渔船和私人游艇等造船业务。青岛松本的负责人说,吸引他们的正是海西湾造船产业的广阔前景和由此衍生的产业网络。韩国一家造船株式会社近期也确定了在青投资的计划,准备在海西湾打造其产业基地。
据预测,超过300万吨的造修船规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美元左右,再加配套产业的收入,合计将超过20亿美元。中集(青岛)集装箱和太平货柜在开发区的落户,使这里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基地之一,规划建设中的前湾国际等十几个现代物流园区,吸引了马士基、伊藤忠、韩进海运等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物流业著名大公司前来落户。未来,这里将是青岛市港航服务业的龙头。
一个新的产业 升级一方经济
在寸土寸金的黄金海岸上,招商,不是单纯的招商。
青岛市西海岸的招商方向非常明确: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通过加大增量投入,加快产业集聚,着力培育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纺织服装等六大强势产业群。
中船重工1999年成立,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民船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曾成功地建造了一大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2004年造船完工量达到200万吨,2005年将超过300万吨。目前手持的船舶订单超过1000万吨,任务已经排到2008年。
具体负责该项目运筹的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告诉记者,青岛与中船重工的合作,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产业合作。目前,世界造船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据预测,到2010年,国际船舶市场的年需求量在4500万吨左右。中国造船产量2010年要达到1400万吨,2015年达到2000万吨。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船重工计划造船能力达到1200万吨,造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占世界造船总量的一半。鉴于此,中船重工打造环渤海湾造修船工业带,并将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及船舶配套基地列为重中之重的项目势在必然。青岛引进造船项目,无疑是以新的产业打造打造区域经济强势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