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作业图
可探海底3000米以下的钻探
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富钴结壳矿石看上去像一幅水墨画
本报讯
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预计明年1月返回青岛。
潜海:最深深入海底5000多米
大洋号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这次虽然是海底勘探,但一个人也不用下水,人在船上就能操控水下的工作,这次科考可以勘探的最深区域达5000多米。
装备:五洲四海卫星联网
“大洋一号”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证,船上刚刚装好了卫星通讯无线上网设备,上网已经没有问题,船上还配有多种体育娱乐设施。
探矿:用上顺风耳和千里眼
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实时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
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不仅可以对海底一览无遗,还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岩芯直径60毫米,岩芯长度可达500毫米,同时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测深侧扫声呐具有“海洋顺风耳”功能,可以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的声音,并可利用声波回声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
揭秘:越洋探寻海底“黑烟囱”
这次科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海底热液及其周围特殊生命现象的研究。海底热液的研究是目前国际深海研究最大的热点和焦点。它指的是从海底火山口喷涌而出的黑色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在400摄氏度和几百个大气压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耐高温、耐高压、耐毒能力极强的微生物。
这次环球大洋科考,我国科学家计划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5个已知存在海底热液现象的区域进行深海探测,采集热流烟囱周边的硫化物、水体、近海沉积物等样品,对其矿物组成、金属元素含量高低、周边生态现象等进行综合研究。
文/本报特约记者 艾医卫
责任编辑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