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3月上旬,市民李先生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王老太去了3家医院和多家养老机构。然而,李先生让母亲住进医院和养老院终老的愿望左右碰壁,只能把患病的老母接回家中挂盐水。“为什么找不到既可以让临终老人享受到细致温馨的护理服务,又可以享受到在医院般专业治疗的机构?”几天前,刚刚送“走”母亲的李先
生留下了无限遗憾。
随着青岛步入老年化城市,“临终关怀”这种需求无疑已形成市场。但现实中,记者却发现很难寻找到这样的临终关怀机构。
医院说法床位尴尬首当其冲
临终关怀的缺失,床位的尴尬首当其冲。日前,记者询问了岛城几家规模较大的医院,该如何处理王老太此类病人时,得到的答复都是“要看具体病情”。“相同的床位,医院当然会更欢迎需要积极治疗的患者,只能进行保守治疗的临终老人到底会拖多久也是个未知数,医院有限的病床显然不能被无限期地占用。”对此,四方区一家医院的工作人员道出了个中无奈。此外,医院治疗费用、陪护费用相对较高,也使得一些经济状况不太宽裕的家庭“望而却步”。据了解,一般医院的床位费每天30元左右,陪护费1小时2元,一个月下来至少要1600元,而这其中还不包括老人的治疗费用,及其陪护亲属的日常消费。
敬老院难处缺乏资金、设备和人才
2002年,由市南区政府投资兴建的乐万家老年公寓率先推出了“临终关怀”服务,如今已收治了10多位脑血栓、糖尿病后遗症患者及痴呆老人,最大年龄已有100岁,然而,三年来,尽管岛城老年公寓越建越多,可由于临终老人的危险性、治疗护理难度以及死亡引发纠纷等问题,诸多养老机构避之不及。
乐万家老年公寓院长宋庆辉告诉记者,遇到老人突发急病或者需要照X光、B超等情况,他们还是需要送到医院诊治。据了解,目前市内四区60多处养老机构民办的占了60%,而经营状况良好的也就是50张床位的发展规模,很难有能力承受医疗设备、场地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市民观念“临终关怀”叫好不叫座
另外,由于传统“孝道”的根深蒂固,不少市民对临终关怀仍持有排斥心理,这也使得“临终关怀”发展受阻。记者在街头随访了几名市民,市民章女士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让亲人在最后的时刻由别人照看,怎么说我们都于心不忍,只有守着亲人才能够表达孝心。”
针对这种现象,青岛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分析说,人们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父母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临终关怀”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让中国人接受还需要一个磨合期。
助力“关爱护理工程”
被确定为实施“关爱护理工程”的试点,镇江路福彩老年公寓和新建南山敬老院无疑为岛城“临终关怀”的提速添加了助力。
据市福彩中心主任王增先介绍,南山敬老院总建筑面积逾万平方米,将设置300-400个床位,配备测量心电图、X光、心脏监护仪、B超室、CT检测仪等专业医疗设备和经过专业培训、有临床经验的全科大夫和护士。此外,实施“关爱护理工程”后,敬老院还将全部承担老人去世后开具死亡证明、运送火化厂等善后事宜,免除了家人为老人处理后事的痛苦和烦心。(记者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