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余音未了,让国人揪心的日用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印度发现含有液体石蜡油的强生婴儿用品对婴儿有害,美国科学家发现立顿速溶茶氟化物含量超标。这些在中国市场上同样畅销的洋品牌自然引起国内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不料,我们的某些“权威机构”却迅速作出了与此针锋相对的结论:
这些产品在中国没有问题。
国内国外两种结论截然相反,谁是谁非?较真的新华社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我们的这些“权威机构”所作出的结论实在过于草率和不负责任。如我国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含氟量不得超过1毫克,而立顿速溶茶的氟化物超标6.5倍。也就是说,立顿速溶茶的氟化物不仅超过了美国的标准,也超过了咱们中国的标准。我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却拿出一份农业部2003年的茶叶行业标准站出来为立顿茶“昭雪”,检测标准就已偷换了概念,结论还能有什么说服力?
此次洋品牌频遭危机,着实让我们某些“权威机构”处境尴尬。首先,这些品牌暴露的问题都是国外权威机构或专家率先发现,我们的权威机构在国内为何没有发现?是工作疏忽还是对洋品牌的信任度太高?其次,这些洋品牌在国外东窗事发后,我们的“权威机构”显得雷厉风行,但所作所为却又令人费解。比如“苏丹红”事件一发生,我们的“权威机构”未调查清楚就匆匆宣布国内没有发现。当各地接二连三地冒出“苏丹红”后,这些当初信誓旦旦的部门却又不吱声了。事到如今,查处的程度如何、多少含量对人体有害、吃了“苏丹红”食品有何补救方法等等,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本听不到应有的回答。当初拍胸脯的“权威机构”跑哪儿去了?
尤为荒唐的是,我们某些“权威机构”
似乎认定国外的权威机构和专家技不如咱,大有一番推翻人家鉴定结论的架势,动辄帮助洋商家出面澄清,可又拿不出过硬的科学依据,让消费者感到是在听任商家摆布,成了商家的“传声筒”和“化妆师”。结果,与其说是某些洋品牌遭遇“滑铁卢”,倒不如说是我们的“权威机构”大大丢了丑。
其实,我们一些“权威机构”不权威,甚至假借权威之名谋私的问题已经不在个别。记者就曾经亲历过某地村民因不堪工厂污染而将环保检测人员围住,要他们把被检测报告说成“合格”的一桶污水喝下去的情形。浙江某地最近还发生过同一起伤亡事故得出6份不同鉴定报告的怪事。这些所谓的“权威机构”和“专家”,欺骗的是善良的老百姓。长此以往,他们在群众心里还会价值几何?如果把群众的信任度当成捞取私利的砝码,这样的“权威机构”还是闭嘴为好。(完)(记者慎海雄)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