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亲人的骨灰撒向大海;给逝去的亲人栽棵纪念树;在网上点燃红烛,点一曲亲人最爱听的歌……清明临近,又到了生者对逝者寄托心中哀思的时节。祭奠习俗有着深远的历史沿革,从岛城近年来的祭奠方式看,曾经根深蒂固的烧纸烧香方式已经开始淡化,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海葬、树葬、花葬、网祭等文明的“绿色祭奠”方式
。据民政部门人士介绍,虽然选择“绿色祭奠”的市民数量难以统计,但总体上呈现出强劲的直线上升趋势。
海葬:简单而文明
自1991年我市首次推出海葬活动以来,作为一种移风易俗的文明殡葬方式,海葬受到越来越多岛城市民的认可。截至目前,我市已陆续举行了49次海葬仪式,有3000余具遗骨被亲人送到大海的怀抱。
海葬使人们对亡者的祭奠仪式变得简单而文明。“随时随地的一次海边漫步,都可以寄托心中无限的缅怀,与以往的上坟烧纸相比较,海葬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表现。”市民王德茂表示。
树花葬:“绿色祭奠”风行
昨天,家住四方区的顾翠莲老人在儿女的搀扶下来到福宁园树葬区,一边给前年去世的老伴扫墓,一边查看为自己预订的树葬墓。如今在福宁园,像顾翠莲这样为亲属选择树葬的已有2000多人,远远望去,除了树林就是草地和鲜花的福宁园已与其他山地公园毫无二致。
和墓葬相比,树葬占用的土地空间要少得多,树下挖开的方正空间仅比骨灰盒大一圈,以福宁园为例,34.6亩的范围内一树一人至少可容纳8000人。福宁园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年,这里只有几十盔树葬,而如今,园里接收树葬已有近3000盔。而这几天人更多,仅4月2日就有十几户预订要求下葬。
网祭:不仅为了亡灵
网上祭奠不是件新鲜事,但“网祭”真正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时尚,却是在今年清明节。日前,记者浏览了网同、天寿园、富寿园等网站,却发现今年许多网友在网祭上创出了不少新花样,纪念已成为表达心情的另一种形式。
追悼爱情:清明前后,一个题为“爱情”的纪念馆人气甚旺,记者看到“死者”的遗照是一枝带刺的红玫瑰,有关死者的介绍是这样写的:“姓名:爱情;籍贯:心灵;信仰:唯一……”在“死者”的“生平简介”里,建馆人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结局自然是“爱情死了”,而类似的纪念馆不下二十个。
祭奠自己:“……我希望,在每一个黄昏,都能来这里为自己献上一束花,纪念所有逝去的快乐和痛苦。”这是署名beibei的女孩在自己的纪念馆里写下的“墓志铭”。清明前,记者发现,所有这些“为活着的自己”建馆的人都来到自己的“墓”前洒扫了一番,从这些“悼词”中可以看出,这些人年龄都不大。
纪念特殊年代:有一个名为“1957———最后的呐喊”的馆,馆主monic是一个从那个特殊年代里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他所设计的这座网墓通体漆黑,死者的名字是“知识分子”,死者的信仰是“良知”。写在墓志铭上的是一段沉重的文字:“1957,一个悲壮的年代;1957,一个凄凉的年代。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有多少人在刑场上、劳改农场里死去或自杀,但我们知道,至少有552887人的心灵死去了。”(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