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建方方,是因为他在2003年一年发表了29篇SCI论文。再听到他的消息,则是他在2004年竟然又发表了48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35篇,另外还有10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样的成绩,不仅在青岛绝无仅有,国内也不多见。 在这一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又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带着好奇,记者来到青岛科技大学,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我曾经是我们学校的首富”
在采访之前,我被告知建方方是一个专注于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根据以前的经验,我判断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内向型的学者。但见面后建方方年轻的面孔和侃侃而谈的架势却让我迷惑:这哪儿像一个甘于寂寞埋首于理论研究的学者啊?我很小心地问道:“您是一直搞基础理论研究的吗?”
建方方的回答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是。在上博士之前,我一直搞应用研究。”在1989年硕士毕业进入河南教育学院任教后,建方方凭借自己在电池方面的研究迅速进入应用领域。两个研究项目不仅获1993年全国高校科技博览会金奖,他还先后创建了7家电池或电池材料生产厂,其中有三家还进入了当时中国电源百家企业之列。
“我当时是我们学校的首富。”建方方说,“当时我一项技术转让,就是15万元,学校10万,我拿5万。在90年代初,我父母作为老教授,一个人一个月也就挣400多块钱。”
但是,为了在学术上取得建树,建方方开始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考博。
“上了博士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
在选择考哪所高校的博士时,建方方先后去了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虽然南开的专业和他硕士的专业相近,但他还是选择了南大。“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SCI呢,当时我去南大见导师,给他看我发表的文章,结果他告诉我:‘我们这儿不承认这些文章,只认SCI论文’。”
建方方说,“那句话一下子让他认识到自己从前就是井底之蛙”,这同时也坚定了他考博的决心。
到了南大,建方方才发现自己原来所取得的所谓“成就”,在这里实在微不足道。“我当时搞电池那些研究,自己觉得了不得,但在南大这里,只需要查查书就知道了。”而以前“首富”的身份在南大也用不上,“在南大,没人问你挣了多少钱,人们见面就问‘今年发了几篇文章’、‘影响因子是多少’。对我来说,那时候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说起当年初进南大,建方方还是满怀感慨。
在学术上要争取大建树
虽然当初考博并没有想进入基础理念研究领域,但在南大的三年,建方方完成了自己人生观的彻底转变。
谈到自己从搞应用研究向基础理论研究的转变,建方方首先谈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学中文的,作为传统中国文人,他们一直认为学者还是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到了南大,这里的学术氛围和父母的教诲终于达到了统一。“在南大是没有人谈论钱的,大家谈的都学术文章。这里真正有才华的人都是搞科学研究的。”
无疑,建方方在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南大攻读博士期间,三年他就发表了SCI论文14篇,其中1999年就发表8篇,在全国排名第13位,在材料学学科排名第2位。到他做完博士后的时候,建方方手头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40多篇。近几年,他在青岛科技大学仍然势头不减,2003年29篇(其中第一作者26篇),2004年48篇(其中第一作者35篇),他也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誉为“中国SCI收录论文高产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最近的一次关于SCI收录论文排名即2003年的排名中,建方方列全国第三名。
有了这些成绩,建方方并不满足。他告诉记者自己的野心很大,因为今年他才42,还有很多目标等着自己去实现,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他已经给自己制定出了计划:“现在我的论文数量是有了,但质量整体不高。只有少数几篇文章影响因子比较高。从2005年开始,我给自己定了每年发三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的文章。”建方方说,数量是刻苦努力就能得到的,但质量却是学术水平的真正体现。本报记者赵笛
相关链接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的简称,是国际最有影响,最为通用的科学检索工具。SCI的选刊原则很严,一旦期刊被选中,则其中的文献都被作为数据库。自从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的委托,每年都对被SCI收录的论文单位和个人进行统计和排名。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对文献或文献集合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具体算法为: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