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又一个涉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洋品牌“东窗事发”,遭到国内外媒体的“穷追猛打”,致使强生、肯德基等响当当的洋品牌在中国陷入了空前的信誉危机之中。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面对这些热热闹闹的新闻事件,中国的消费者以及专家学者表现出越来越理性的态度,其中一些人
还向记者表达了发自心底的期盼。
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少一点
“印度官方令强生公司取消部分产品的‘婴儿使用’标志,原因是其含有致癌成分液体石蜡油”,获悉这一消息后,记者询问了几位家长,得知他们家都有强生产品。“生孩子时,我收到的贺礼就有两套强生产品,印度‘通缉’的婴儿油、洗发液、护肤液一个也不少。好在没来得及用!”好友欣儿一脸庆幸。一位同事就比较惨,他半岁多的小女儿使用强生产品导致皮肤出现不良反应。
在中国,妈妈们通常首选强生品牌,认为它是国际名牌,质量肯定比国产的有保证,给孩子用着放心。现在,突然冒出“石蜡油问题”,不能不说是对爱子心切的她们的一记重创。3月25日,卫生部专门就强生事件正式发表通报称“截至目前,科学研究尚未发现液体石蜡本身能够致癌”。这一通报或许能够暂时消除妈妈们的心理阴影,但是,消费者张女士认为,要消除大家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决非一日之功。目前在中国,人们穿洋时装、用洋化妆品等,已经成为人们时尚以及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开始喜欢用洋名来赶时髦了,并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
国家法律法规健全一点
早在10年前,苏丹红就被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明令禁止使用,由于没有相关的检测标准,至于消费者所吃的食品中到底有没有苏丹红不得而知。如果不是国外有人向苏丹红“发难”,中国的消费者将一直蒙在鼓里。
今年两会期间,苏丹红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许多代表委员说,食品安全人命关天,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少,比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但其相互之间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全面、职责不明晰,政出多门,不利于统一规范和有效管理。因此,出现“8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的怪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我国的特殊国情是人口众多,食品安全涉及到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代表委员热切呼吁专门给食品安全立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实建议对食品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化管理,以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政府部门监管严格一点
不少消费者说,最近,洋品牌频频“出事”反映出政府监管存在着很多漏洞。我国的质检、工商、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习惯于对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抽查,全国各地、各级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应该说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国的产品抽查合格率也稳中有升。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何仍然层出不穷?部分消费者一致认为,主要是没有把好产品的“源头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名誉顾问陈春明建议政府部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产品质量实行“溯源制”管理,即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手中发现问题后,一定要从消费者开始,通过溯源经营者、代理商、企业,一直追查到原材料的供应者及生产者,不漏掉任何环节,这样才有利于分清责任,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对整个生产、流通过程加大监管力度,不能像对待涉嫌使用苏丹红的违法企业一样,只是简单地罚款了事,一定要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承担不起违法的恶果。
企业诚信多一点
在一系列洋品牌的“丑闻事件”中,人们看到,面对媒体和消费者铺天盖地的质疑,这些洋品牌无一例外地拿出了“危机公关”这一“杀手锏”,在幕后智囊团的精心操作下,他们或是保持沉默,实在逼急了,才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承认“失误”,并将责任全部推给别人,仿佛他们也是不知情的受害者;或者立即发表语焉不详的所谓“声明”,让消费者无法从中找到真实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诚意,不过是又一次领会到“洋太极拳”的厉害。
消费者石先生说,无论麻烦缠身的洋品牌如何表演,他们的形象都会在中国的消费者心目中大大折扣。因为,品牌意味着质量,品牌意味着信誉,品牌意味着消费者。但是在关键时刻,中国的消费者被无情地“涮”了。(新华社北京3月27日专电
记者杨步月、南辰)
LUC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