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胶州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中之重,严格考核激发招商内在动力,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招商,不断优化项目载体,项目积聚步伐明显加快,规模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市已形成汽(机)车造船配件、锅炉辅机、家电电子、钢结构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加工、木器厨具等优
势产业集群。从去年至今,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2.1亿元,利税12亿元。 ———严格考核,激发招商动力。为提高广大干部应对挑战和破解难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胶州市制定了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建设以及软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考核办法,新成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公室,加大考核力度。去年对全市18处镇、办根据划分出的三大经济方队,分两次对招商引资及项目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对考核排名末位的镇、办,责成其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书面检查,党委书记在当地媒体上公开谈不足、找差距、定措施,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年终总考核得分,与奖惩及干部任用挂钩。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彻底扫除了部分干部的消极畏难情绪,调动了上上下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招商引资及项目开工建设的高潮。去年全市新开工项目1350个,完成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最多的镇达到91个。 ———准确定向,培育产业集群。坚持“三个突出”,重点引进高科技项目、国内外名牌企业、重大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突出引进龙头项目。充分发挥九个专业招商局的作用,围绕机械制造、家电电子等主导产业,集中引进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新引进投资1000万美元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泰国正大、投资8亿元的海源实业等一批大企业,带动了一大批项目前来配套生产。如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青岛DND项目,已带动13家企业为之配套生产,后续还将有几十个项目加速跟进,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0亿元,形成一处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机电电子、生物化肥生产区。突出引进配套项目。围绕青岛四大产业基地,发挥胶州制造业传统优势,强化中下游企业招商。先后引进机车配套企业14家,其中投资1.5亿元的青岛邦和机械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四方新材料公司正在加紧施工。新引进机械制造企业75家,其中投资2870万美元的中集特种集装箱制造项目已经投产,投资2.3亿元的海众锅炉等厂房主体工程已经完成。突出引进产业集群项目。通过韩国厨具产业协会,成功引进了韩国贤东、孝信两家厨具龙头企业,带动总投资6500万美元的8家配套企业整体转移。目前已有凯莱新、孝信等多家企业投产,商贸经营区、厨具展示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随着韩国ACO等贸易公司跟进,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整体引进韩国纤维工业组团,总投资达5000万美元,共有15家企业整体搬迁,目前全市成规模的纺织企业已达到65家,纺织产业发展迅速。 ———三管齐下,提高产出效益。注重在土地挖潜、优化载体、提高投资强度上下力气,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收地缩院,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对容积率低于30%的项目,大力推进收地缩院,通过“促”“收”“转”等办法,共依法收回闲置土地1700余亩,盘活闲置厂房10万多平方米,吸引资金近1.5亿美元,落户项目30个。其中利用闲置厂房引进韩国信一家电项目,总投资达4000万美元。优化载体,提高工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按照“突出优势、撤销整合、明确功能、集约用地”的原则,共撤并园区16个,重点发展东部、北部工业区,先后投资4亿多元对工业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将分散和零散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并强化产业相互衔接和配套,使其走上规范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市80%以上的项目、70%以上的税收和出口创汇来自重点工业区。坚持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制定严格的项目落户标准,对五类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坚决说“不”。依据这一标准先后取消待签项目50余个,涉及资金7亿元,其中包括投资4亿元的焦炭生产项目。打破项目在用地上的乡镇区域割据,制定和修改招商奖励和税收分成政策,在全市范围内统一配置项目,去年以来先后协调落户项目30余个。目前,全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明显提高,全市工业区每平方公里投资额平均达到5亿元以上。(本报记者梁学勇本报通讯员赵法文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