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昨在京举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花落两家”
   
据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28日在京举行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引人注目:自2000年首次设立以来,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出现空缺。
   作为我国科技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必须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或者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过去4年,我国已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7位科学家先后获得这一奖项。打破6年空缺打破国外垄断据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在连续空缺6年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8日“花落两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双双摘取2004年度技术发明奖的最高奖项。
   “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等主持完成。我国是继法国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由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等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涉及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中南大学的科研人员打破了国外高技术封锁,确保实现我国数百架进口大型干线飞机炭/炭刹车材料国产化和国家航空战略安全,在国防上更具重要意义。
   
新闻背景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我国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新闻分析科技桂冠宁缺毋滥每年最多两个人,每人奖金高达500万……自2000年设立以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就始终引人关注,然而,在连续4年有人获奖后,2004年这一奖项首次出现空缺,无疑让许多人在心中打了个问号:这是怎么回事?中国科技真的“无人”了吗?
   “这很正常。”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说。科技成果的产出虽然总的说是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但具体学科的收获季节往往有早有晚。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一般都经过很多年的积累,有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新的评审方式导致候选人数较多,从而导致票数分散也许是最高奖空缺的原因之一。
   众口难调,也是原因之一。
   宁缺毋滥,严格遵守评奖程序和标准,充分尊重评委的意见———也有专家评价说,最高科技奖空缺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
   “最高奖空缺,并不是说候选人的能力、水平比以前有不足,也绝不意味着我国的科技进步比往年有所欠缺。”程津培表示,“恰恰相反,过去的一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正在加大。”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黄伯云展示碳纤维原子照片张立同(中)和同事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