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来,本报关于老字号的话题引起了多方人士的关注,网友们“犀利”的评论一针点破衰败老字号存在的弊病,而老字号企业也大倒苦水,说出了自己面临的窘境与尴尬。
中山路本身就是老字号
青岛的老字号多集中
在中山路附近,而最近几年中山路面临着改造,人气与商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网友“ahd-ali”认为,中山路本身就是老字号,不能随着市政府的东迁将西部商业中心放弃。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加快中山路的改造步伐,多做一些有建设性的规划,而这一时间不能再拖延。
网友“海底的猫”则认为,中山路应该创造老字号生存的环境,不应只建设全国统一模式的现代化大楼。
老字号茶庄“福生德”的经理曹允荣说,老字号从前能红火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茶庄,以前有福生德、瑞芬、大陆三大茶庄,但三个茶庄实际分属三个不同地域,从前的交通并不便利,因此每个茶庄都有自己的顾客群。而现在正值中山路改造,很多老居民已经搬迁,福生德的固定顾客群没有了,只有外国人还记得来青岛到中山路找老字号寻老感觉。
别抱着空招牌抱怨市场
曾经在岛城红极一时的“小红楼灌汤包”,如今萎缩到只剩一个自营门店,其董事长李秀珍说,“并非我们坐以待毙,老企业的人员包袱、资金短缺困难让我们底气不足。”李秀珍介绍说,小红楼的改制属于集体买断,当时职工可以自愿参股,直到现在小红楼剩了一个门店,还有16个股东分散持股,这就带来了一个决策上的麻烦问题。比如,小红楼要发展就不能固守一块阵地,需要向东部等繁华地带发展,需要上百万元融资,但开了几次董事会,16位股东总不能达成一致,多数人坚持以稳定为主,“小步慢走”,“即便我这个董事长想搏一把,后面很多股东们拽着我也走不动啊。”李秀珍无奈地说,“老企业改制,许多老职工需要我们照顾,我可以冒风险大干一番,可一旦不慎翻船,后果就是全军覆没,对老职工没法交待。稳扎稳打经营这一个店,至少可以保证职工吃喝,老企业的顾虑太多,改革谈何容易。”
老字号进入了市场就应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多数网友将老字号衰败的主因归结为自身的经营问题。
网友“昏迷初醒”认为在恢复老字号这件事上,政府的大力扶持是非常必要的,但经营者不清晰自身的竞争优势,对老字号理解的太粗浅才是最重要原因。
网友“片景”批评道,许多老字号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经营特色,保留下来的只剩了老机制。
网友“玫瑰笑容”认为,“老字号”曾经带给我们许多信赖,但它的辉煌一时,只能说明它是时代的产物,不适应新形势需要注定要被淘汰。记者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