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2年底,以挑战微软知名的方兴东和王俊秀将Blog意译为博客开始,博客潮流悄悄地成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今年您博了吗?”成为了文学青年间嬉笑的暗语。而此时争论与非议都无法说清,博客到底是反抗媒体霸权还是另一种迷失?中国的博客该走向何方?
博客产生于两个偶然。一是贾斯汀·霍
尔在自己的个人站点上记录日记的这种写作模式;二是戴夫·温纳创造的网络脚本软件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
正是在这种无心插柳中,博客成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
博客始终被文学青年们视作自己天然的战场,就如同80年代的前辈论诗攀文一样,每个有点书写理想,或者干脆喜欢记录流水账的书写者。当被誉为“个人博客之父”的贾斯汀·霍尔在10年前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站点,用4800篇网络日记絮絮叨叨地记载自己在南加州大学影视研究学院读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读书,酗酒,家庭矛盾和一夜情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种独特的写作模式会成为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反抗媒体霸权的利器。更想不到今日博客泛滥的人应该是戴夫·温纳,这位1997年UserLand软件公司的CEO,正是他的最初想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制作的人一个小忙,成就了网络脚本软件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博客也在这种无心插柳中,让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博客由此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
《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在一篇《我们能从博客中得到什么?》的评论中试图给博客历史性的定义,他写道:“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博客的。”
在美国大选和伊拉克战争中,博客显示了它优于传统媒体的方面。博客甚至可以在调查中大显身手,正如博客们调查CBS电视台公映的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的履历是不真实的一样。
正如国内某个门户网站的广告“网聚人的力量”一样,博客们正在利用网络时代的人海战术夺回他们参与社会舆论导向的权利。美国国内大约有五百万个博客站点,并以每天一万五千个的速度增加。有一张在博客世界广为流传的照片,左面是报道过10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R.W.Apple,右面是报道过12届美国总统选举的《巴尔的摩太阳报》资深记者杰克·哲曼德(Jack
Germond),而在他们中间是一个漂亮姑娘,这个女孩第一次在自己的博客上报道美国大选,每周引来43万的读者。类似这样博客改变媒体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
2003年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Pax曾经轰动一时,他不断发布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彻底的颠覆了CNN所描述的现实。新华社驻中东站女记者周轶君的博客也吸引了众多的中文读者,很多人将她的博客与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一线电视节目相对比。不仅仅是因为周轶君的博客让足不出户的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和沙龙、亚辛真实的声音,更让博客传达出商业报道以外更多有血有肉的感觉。
刨根问底可以说是2004年博客潮流中很有影响的形势,在2004年9月8日的早晨,当CBS电视台公映了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履历的记录片后,一位博客在自己的论坛上发表意见,认为这份文件是伪造的。这条毫无证据的意见在自由共和党人网站的2177条网络评论中并不起眼,但两位拥有同样看法的律师汤姆·默德森和里兹·麦克唐纳德将它粘贴到了自己的博客站点上。短短3个小时后,一位海军退役笔迹鉴定专家约翰·里斯科,根据两位律师在博客上举出的文件疑点,包括字体与行文和神秘出现的空白,利用微软Word,在自家的打印机上成功地造出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备忘录。晚上9点,CBS电视台不得不在新闻中承认,在一群“独立民间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布什总统的服役证明文件确实存在疑点。然而网络大侠们并没有就此罢手,约翰·里斯科与另一名博客,前IBM技术工程师约翰·伯吉斯联手合作,证明只要有一台IBM公司出产的老式电动打字机,就可以瞒天过海,解决文件墨水与字迹的问题。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下,CNN的老牌新闻主播丹·拉瑟仍然认为文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的,网络博客的调查结果是不负责任的。然而在博客们的穷追猛打之下,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正统权威报纸也开始了独立调查工作。一周后的9月15日,CBS与丹·拉瑟终于向这些“穿着睡衣的半吊子写手”屈服,承认文件的真实性确实经不住推敲。博客们终于显示了他们优于传统媒体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初衷可能只是看个热闹。
现在的博客仍然没有摘掉它猎奇和品位低俗的帽子,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相比国内要安静得多,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
尽管博客颠覆传统媒体,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各大新闻社与博客们依旧相安无事。反倒是博客在今年并没有摘掉它猎奇、品位低俗的帽子。就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包括把自己身着制服的艳照贴在了自己的博客站点“空中皇后”的空姐艾伦·西蒙妮,以及华盛顿国会的一名雇员杰茜卡·卡特勒。杰茜卡·卡特勒芳龄24,她曾是共和党议员迈克·德威恩的女助理。在过去的半年中,她将自己的日记与亲密照片公布在互联网站上,大曝自己与华府多位高级官员的性丑闻。在这些焦头烂额的大人物中,最冤枉的莫过于城市发展与住房办公室主任弗兰克·希门内斯。不得不通过在国会作证,以便证明自己不是那个在照片中暴露身体的男主角之一“F”。
相比国内要安静的多,中国的博客空间上,仍然是一批有点书写和展示欲望的人,以及为数众多的好奇心看客。很多博客甘于当自己的博客个体户。2004年中文博客世界之所以膨胀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博客个体户们,这些自由派的中国博客甚至没有看过著名的博客准则,也没有想把博客玩儿大了,在他们看来博客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的情景。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有人认为“博客的公开性使得公众与私人空间,个人隐私与新闻的界限在日益模糊”。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技术评论》杂志发起的一项博客调查中,近500名的博客有三分之一承认他们因为侵害他人隐私而遇到麻烦。
当一项互联网潮流形成势力,与商业化问题碰面自然在所难免。国内2003年底陆续出现的一些博客空间提供者开始融资扩展。实际上有的博客网站很早就开始收费服务,盘踞众多国内文学青年的Blogcn据称明年也将推出收费服务。于是马上有博客站出来指责商业化在扼杀博客精神,那么什么是博客精神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说清的问题。(作者:尚进
朱步冲/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2005年博客预测
1.大并购不断
门户收购博客网站;博客网站互相并购;博客网站并购其它网站自我充实。
2.风险投资增大
方兴东称,到年底,博客会获得上亿人民币的投资。
3.博客数量朝千万级发展
博客“雪崩式”发展,中国博客数量有望朝千万级发展。
4.可能引领新应用潮流
陈天桥去年底预言互联网将出现新应用。博客和wiki、网络书签及Rss的结合或引导互联网应用技术潮流。
5.博客出版成热门模式
有志出书者或先将个人作品通过博客传播,再印刷出版。
6.博客娱乐化
博客电影、视频博客和音频博客将大发展。成为继电邮、实时通信后的主流沟通模式。 (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何为博客
博客即网友个人日志,是英文名Blog的意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网页)加上log。log的原义是航海日志或任何类型的流水记,两字合并后即指网络上的个人流水帐和日志。大陆将其本土化为“博客”,台湾则称“部落格”。
博客目前已发展为网站提供网页空间,让网友张贴个人日志或是照片。举凡个人趣事轶闻、心情抒发、照片、诗歌、散文,甚至个人影片等都可以在网络上张贴,分享给其它网友来阅读。对这些文章、照片有共鸣者也可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网络博客有两种形式:个人独立网址的个人网页或网络公司提供空间,使用者注册即可。(摘自《亚太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