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原创品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词语被频频提起,无疑是对东部地区科学发展亮点的注释。对于研究经济的人士来说,可由此看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脉络轨迹,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也许要在多年后才能看得更清楚。 不创新,发展缺乏后
劲 在上海,从事先进制造业的集团公司———振华港机,凭借20多项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已经连续6年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然而,也有一家为苹果公司加工MP3产品的中国公司,因为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所获利润仅为对方的5%,徒然消耗了大量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这一正一反两个案例告诉人们:有了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当“主角”,否则只能跑“龙套”。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就缺乏后劲。东部地区在回眸审视中发现了自己的“致命伤”:全方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雄厚的科教实力同产业发展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尚未形成合力。
思路决定出路。东部地区纷纷调整战略,视线开始向自主创新聚焦。上海确立了科教兴市主战略;广东提出加速建设科技强省;江苏要以科技促产业升级;浙江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北京要构建国际人才高地……一幅幅美好的蓝图要变成现实,还须付出不懈的努力。
原创性,助推企业发展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中心主任曾力攀谈,对业界流行的这一评判标尺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CDMA强大技术和品牌基础上,中兴通讯去年发布了第一个由中国人提出的全球性数字集群标准———GOTA,并首开中国通信企业向国际知名厂商进行专利授权的先河。这令人振奋的消息背后,是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积累。
在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内地聚集的几年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一直受到外资垂青,诺基亚庞大的生产线、奔驰的经典品牌等相继进入园区,但中关村人“原创”情结依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已被写入中关村未来的发展规划。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最有资格代表“中国创造”的当属“中国芯”。从占全球六成市场份额的“星光”多媒体芯片,到被国际厂商大量采购的“方舟”嵌入式微处理器,这里的2000多款“中国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一组数据令人深思,在经济发达的上海,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而国际平均水平一般在3%-5%,高技术企业达到10%-20%;韩国和日本花1元钱引进设备和技术,花5元钱消化创新,而我们则是花1元钱引进,花7分钱消化创新。
广东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魏建飞坦言,东部有的产业具有相当规模,但过于依赖引进,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就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真正的核心技术、尖端技术是买不到的。”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手机,他们有着同样的体会,要注重引进中的自主开发,以打造核心竞争力。
事实表明,企业有了原创的理念,就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遗憾的是,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还有很多求解的课题。
要实效,优化创新环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种子”,而各级政府对于创新的推动则是“阳光”。如何让“种子”在“阳光”照耀下早日发芽,这成了东部地区正在探索的课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该有所作为。美国硅谷地价昂贵,但企业仍不断涌入,因为它能提供出色的专业服务、技术设备、研究信息、创业机会、融资渠道等。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珠三角曾号称“世界工厂”,但说到底是跨国公司的车间,赚取的加工费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不过九牛一毛。“世界工厂并不是骄傲的资本。以创造提升制造,这是我们将走的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拥有如此共识,正在推动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域创新体系。
厦门积极打造“科技”之城,集中资金资助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项目,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去年全市科技投入3.27亿元,用于鼓励企业实施产业科技工程或建设研发机构等。
在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制订产业政策、创造环境,引领、支持、鼓励乃至“逼迫”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上海投资1亿元建成的公共技术平台开通后,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创造了无限的创新可能。江苏常熟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品牌经济,为名牌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
进展是喜人的,但也是初步的。一些地方领导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要在构建信息、人力资源、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促进创新要素有效结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人们期待着,东部地区在自主创新协奏曲中谱出“领先乐章”,继续发挥对全国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新华社记者李光茹谢登科张云龙(据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