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频频闪现的央企身影,给青岛的经济注入了崭新元素。
青岛与宝钢签署扩大合作备忘录,开启了双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合作的大门;青岛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与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中海油斥巨资打造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制造基地奠基,在一
个极高的起点上丰富着青岛制造业的结构……
这些合作,让人们看到积极吸引中央大企业与我市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靠大靠强”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正在得到卓有成效的推进。而随之开启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青岛本土企业的表现在这个开局时刻也依然抢眼。海尔马不停蹄地扩张着自己的产能,工业园已经建到了第十三个;海信与西门子商标案的马拉松长跑终于撞线,双方握手言和;双星依然在扮演着轮胎行业黑马的角色,出人意料地完成了对东风金狮轮胎这个昔日王者的重组……
透过企业这些极其活跃、极巨创造力的身影。一季度青岛经济运行的图景其实已经准确浮现了。
NO.1
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青岛
3月15日,历经4年多时间的准备,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青岛。
整个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由国家实验室、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大型专用设备基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主体部分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我国海洋科研的最高水平,是“中心”的核心和基础。
“中心”一期计划投入约8亿元,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主体和3个新建公共科研平台(滨海实验平台、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和高性能科学计算与数据平台),每个平台都将建立一支由首席科学家领衔的优秀实验技术队伍。
点评:这是一个对于青岛、山东乃至中国海洋界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心”争取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由世界知名科学家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在5-6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争取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海洋研究机构,跻身全球八大知名海洋研究中心之列。
面对这一高远目标,人们也许只能用“不可限量”来描述青岛这座“海洋科技城”的未来。
NO.2
青岛与宝钢在沪签署扩大合作备忘录
3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签署关于进一步扩大合作备忘录,以进一步扩大宝钢和青岛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青岛与宝钢已有了密切的合作,在青岛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宝钢与日本三井物产合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青岛宝井钢材剪切配送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双方扩大合作之后,青岛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可以借助宝钢在资源采购、钢材加工配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而宝钢则可以充分利用青岛港的条件和优势,努力打造宝钢的全球供应链。
点评:青岛与宝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进一步发展政府与大企业间业已存在的合作关系,既符合宝钢的发展战略,也符合青岛未来建设的需要。这对于政府与企业实现优势叠加、互融共进、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签署备忘录无疑将成为一个契机,促进双方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获得双赢的成果。
NO.3
中化集团与黄海橡胶实施全面战略合作
2月1日,青岛市政府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香格里拉大饭店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与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全面战略合作。
今后,市政府将大力支持中国化工和黄海橡胶在青岛的发展,积极支持中国化工将黄海橡胶打造成国内橡胶轮胎的主要生产基地,实现“2006年轮胎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套,销售收入过50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力争进入世界轮胎行业前10名”的目标。
点评:中国化工与黄海橡胶的联合,将为整合国内化工资源、加快化工行业调整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我市加快建设六大产业集群特别是石化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青岛积极吸引中央大企业与我市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靠大靠强”实现“做大做强”战略的一部分,是市政府与中国化工展开全面合作的第一步。
NO.4
海信西门子商标案言和
3月6日,海信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北京就业双方已存在的商标争议,达成和解协议。博西家电同意将其依据当地法律在德国及欧盟等所有地区注册的“HiSense”商标一并转给海信集团,同时撤销针对海信的商标诉讼,海信集团亦撤销针对博西家电的所有商标注册申请。双方也愿意在此和解基础上,今后在相关业务领域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加强友好合作,促进事业发展。
点评:历时多年的商标案出人意料地以和局收场。但它留给中国企业的思索显然不会就此终结。
正像有专家分析的那样,海信遭遇的商标恶意抢注正在演化为目前国际商战中的一种新趋势,一些外国企业通过抢注商标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这一动向值得国内企业高度重视与警惕。国内企业应改变传统市场开拓思路,不是产品卖到哪里商标注册才跟到哪里,而是应当及早打算。商标是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只有做到“市场未入,商标先行”,企业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畅行无阻。
NO.5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制造基地奠基
1月31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制造基地项目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人民币,2006年部分投产。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占地面积近1平方公里、年加工钢材20万-25万吨的亚洲地区最大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之一。
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国内外海上油气田开发所需的固定式桩基平台和浮式平台等相关设施的建造,同时提供海上运输、安装工程的配套服务,并作为大型自用工程船舶的停靠与补给基地。产品市场覆盖中国海域浅、深海工程,辐射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西非、南美等海洋工程市场。
点评:又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大项目,在西海岸崛起。
它对青岛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也将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将带来人才、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海洋工程产业结构,壮大造船产业的实力,带动和促进青岛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将增强包括大跨国公司在内的所有外来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提高青岛市的对外开放水平。
NO.6
我市出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行为,确保国有产权转让的规范操作与合法有效,我市出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分别在产权转让方式、监管机构及职责、审核及批准程序、产权转让机构、产权转让场所、产权交易规则、产权转让程序、相关法律主体的责任等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从而为我市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点评:《办法》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产权交易各方公开、公平、公正交易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能更好地通过市场机制,加快我市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使我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了统一的工作规则和操作规范,从而既能有力地促进国有产权的流转,又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为市国资委在产权流转方面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行为依据。
NO.7
海尔胶南工业园奠基
2月28日,海尔集团与胶南市就海尔胶南工业园落户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举行了签约和奠基仪式。
这是海尔在全国的第十三个工业园,将主要生产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和微波炉。园区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第一批产品将于5月28日下线。其配套项目和物流产业也将随后入驻。
点评:海尔胶南工业园奠基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清晰———扩能。在去年以1000亿元的营业额突破世界500强的入围线之后,在这个崭新年度里,海尔的这一举动直白地表达着这个家电巨头在一人更为阔大的平台上确立优势的努力。
NO.8
我市两台30万千瓦大型热电联产机组获国家批复
3月中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并批复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二期热电联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这一被国家列入“十一五”电源建设规划的工程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该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4亿元,同步安装海水脱硫装置和海水淡化装置,两台供热机组将分别于今、明两年投入运行。届时,两台大型热电联产机组每小时对外供汽能力为800吨,最大输送距离达到13.8公里,可形成采暖面积1200万平方米的能力,每年可增加发电量约37亿千瓦时。
点评: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青岛而言,这个项目的获准建设无疑将进一步夯实青岛能源的基础,有效缓解城市一定时期的用电增长。另外,它巨大的环保效应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而言也许影响更为深远。该工程成功实施后,不仅可以陆续停运供热范围内的66台低效小锅炉,拔掉市区和前海一线有碍观瞻的烟囱29根,而且每年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还将分别减少8万吨及两万吨。
NO.9
双星重组东风金狮轮胎
3月18日,经过频频接触,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与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在湖北武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星将向东风金狮轮胎输入双星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及专业技术,并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启动东风金狮轮胎的正常运转。
东风金狮轮胎前身是由原化工部1969年投入巨资组建的国家轮胎骨干企业,年生产能力曾接近300万套,后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成为中国轮胎行业最早的合资企业。然而,因市场、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东风金狮轮胎最终被迫停产。
点评:双星在轮胎产业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吸收合并原华青轮胎后,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便将其发展为国内轮胎行业前五强。此次重组东风金狮轮胎,显然是其通过重组、吸收、兼并实现快速扩张战略的延续。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双星轮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应对国际化竞争的迫切心情。同时似乎也预示着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内轮胎行业将掀起新一轮整合大潮。
NO.10
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全线投产
2月25日,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正式全线投产。
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规划7个泊位,先期4个泊位已于2003年9月投产。5至7泊位投产后,与先期投产并已发挥巨大作用的1至4泊位连成一片,形成长达2400米、世界上规模最大、水深最深、设施最先进的顺岸泊位,可一次性同时靠泊7艘280米长的大船。
点评: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可以充分满足当今世界上最大集装箱船舶的靠泊要求。它的全线投产将有力地推动青岛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去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500万标准箱,达到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基准箱量。今年,青岛港提出了650万标准箱的年度目标,三期码头的全线投产,将为青岛港实现这一更高的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持。(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