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示 20年前的今天,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胶州湾西海岸破土奠基,从此拉开了开发开放的宏大序幕。20年风云际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下,开发区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们扭住发展不放松,使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预言在胶州
湾西海岸这片希望的热土上化成了灿烂的现实。在开发区建区2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开发区走过的光辉历程,并祝愿开发区的各项事业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迈上新台阶,在“建全国最好开发区”的宏伟征程上高歌前行。 20年的时间,能够发生什么?20年的时间,可以记载什么?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滩涂,一片静寂而贫瘠的土地;
20年后,这里成为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
这就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0年。20年的流金岁月,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颜色,也让整个青岛为之激动着、骄傲着并变化着。
一个承载工业强市之梦的新经济重心
工业,一个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一个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视为发展之本的动力之源。
多少年来,青岛工业水平在全省一直风骚独领,成为毫无争议的“领头雁”。进入新世纪后,市委、市政府强烈意识到,如果青岛的工业只囿于老市区,其发展脚步会因日益膨胀的人流、物流而步履维艰,也会被日益扩张的城市躯体束缚住手脚,青岛工业强市的计划会因此放慢脚步。
于是,一个命系青岛大工业发展的战略———“挺进西海岸”,在一片众望所归的喝彩声中应运而生。几年之后,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承载着青岛工业强市之梦的新经济重心,在以开发区为核心的西海岸迅速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格局的形成,是开发区20年潜心发展的积累,是20年来始终坚持对外、对内开放的结果。
20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抓大、靠高、引强,招商引资呈现出更快更好的发展态势。三美电机、高合化纤、浦项制铁、新都理光、晓星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商投资企业陆续建成;海尔、海信、澳柯玛、中石化、中海油、中船重工、一汽、中集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区;投资3.89亿美元的LG丽东化工项目以及总投资过百亿元的大炼油、造修船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开放热土上,已先后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00个,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46个,实际利用外资44亿多美元。
纵观开发区的20年,最大的成就是工业现代化和高水平的产业聚集。从上世纪80年代门类庞杂的轻工产业,到90年代以后鲜明的支柱产业群的形成;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如今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从过去的常规技术到如今的高新技术;从过去的简单加工装配到如今生产、物流、研发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从过去几十人、几百人的中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成千上万人的大企业,这个过程形象地展示了开发区产业升级和高级化的发展脉络,也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青岛三大特色经济———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中,开发区占到总量的1/2;在青岛重点发展的四大工业基地中,开发区更是承载了青岛今天和今后发展重心的3/4。
如今,中国北方最大家电电子生产基地、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中国新兴的石化基地钢铁制造基地和造船基地等一个个曾经是大青岛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发展目标,在以开发区为核心的西海岸从构想一步步化为现实。
一扇可以借鉴与学习的示范“窗口”
如果说开放搞活是推进开发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改革创新则是开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概括开发区20年来不断进步的精神核心就是两个字:创新。
20年来,开发区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社区文化和诚信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和示范窗口,积累了大量可以借鉴发展的宝贵经验。
建区以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关、大服务”的机构设置原则,大力推进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服从服务于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的开发,开发区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收费制度改革。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4年,开发区又开全市之先河,一改“全民招商”的做法,实施了专业化招商的新举措,成立了4个专业招商局,促进了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此外,项目审批“专办员”制度、工商登记注册官制度、“一门受理,全程代办”的运作模式、“超市型”行政审批中心、企业约见区领导制度……一个个创新型的举措,无不彰显出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魅力。
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成为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则成为开发区循环发展的支撑。建区以来,针对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发区积极探索投融资的新思路,突破了城建资金“一靠财政,二靠银行”的传统思维定式,积极采取国外政府贷款、国内开发银行或商业银行贷款、TOT、BOT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资本参与可收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经营,使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企业改革上,开发区较早完成了区直企业改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在规划建设上,确定了六大功能区的布局,保证了西海岸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也许,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当年却需要用超凡的毅力去大胆开创。创新的激情,改革的热情,奋斗的动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直是开发区这块土地上的主旋律,也是开发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所在。
一种普遍关注的“西海岸模式”
20年的青岛开发区踏歌前行,受益很深的就是这个区日益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内涵一个是“产业集群发展”,另一个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当代的产业特征是区域的产业集群化。顺应这一产业发展规律,开发区提出了建设“六大产业团地”,加快发展家电电子、石化、机械制造、国际贸易仓储、高新技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的思路。这意味着西海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模式,已进一步明确地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标志着青岛开发区对项目的摆布,已由过去的注重“繁荣”开始向“规范”转化,并逐步迈向成熟。
打造产业集群,为开发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更为重要的是,以大项目为龙头所带动和形成的系列产业链,正在使青岛的产业结构出现一种有利的组合,由此带动产业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周围吸纳了包括三洋电机在内的20多家企业投资30多亿元进行配套生产;中集(青岛)集装箱公司和太平货柜落户后,使开发区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基地之一;总投资2.9亿美元的浦项不锈钢冷轧板项目与宝钢、莱钢一道,构筑起了开发区强大的“钢铁脊梁”;新引进的新都理光等电子项目与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使开发区家电电子产业更加“结实”。
大量配套项目的聚集,不仅填补了产业空白,拉长了产业链,形成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大大促进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壮大。同时,打造产业集群这一发展变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悉,已有1000多家为开发区配套的企业落户在这个区的周边。如今,青岛开发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做法,已经被许多兄弟市区借鉴学习。
和谐社会,一个现代城市发展竭力追求的目标。但如果在前几年,人们说要在开发区构建“和谐社会”,简直有点“虚无缥缈”的味道。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开发区就是工业的代名词,而工业就是冒黑烟、排污水。但是,开发区却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着这里的工业与环境保护、生活与生产、人与社会,实现了协调、有序的和谐。
20年来,开发区始终注重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荣誉称号;引进建设了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目前已达7万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高标准建设了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多处文化活动设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医疗人才。
20年来,开发区始终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针对项目引进逐年增加、农业用地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直接面临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实际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对农民实行免费就业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非正规就业岗位。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开发区建立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毫不夸张地说,开发区的社会保障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过20年的潜心酝酿,开发区不但为青岛市贡献出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重心,同样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作出了表率。
一片承载青岛未来发展的新城市空间
纵观青岛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青岛城市布局的轨迹。上个世纪90年代,青岛向东部拓展解决了青岛几十年在一条南北狭长地带发展的问题,并迅速呈现给世人一个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新青岛。进入新世纪,当青岛的城市布局再次面临选择时,西海岸成为了青岛拓展城市空间的必然选择。究其原因,不仅仅是西海岸已经有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现代化的亿吨大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城市功能已经日益完善,已经具备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本气质。
20年来,开发区已经累计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前湾港、油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内的道路交通设施也逐渐完备,公路密度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另外,这里的水、电、暖等市政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构筑起开发区强大的城市功能。
目前,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已达54平方公里,并且这里的高楼越来越多,高层建筑已有70多栋;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全区绿化率达到43%;这里的商贸设施越来越健全,拥有利群、家佳源、佳世客等十几家大型购物中心;这里的金融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13家银行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今天的开发区,已逐渐成为“与青岛东部遥相呼应、比翼齐飞”的西部新城。
告别20年辉煌,开发区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这样勾画未来的大青岛:沿胶州湾的青岛、黄岛、红岛形成“三岛一湾”的品字形框架,由开发区率先发展,而后与青岛共同带动红岛,再以三岛为核心,带动三百公里滨海大道沿线滨海卫星城市群的发展。这是一个让700万青岛人民为之激动和振奋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个蓝图,青岛开发区任重道远。王江伟(本版照片为赵国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