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老先生将报纸视为家珍。 |
|
当月报纸放在客厅里,可以随时取阅。 |
他,嗜报如命,25年来,几乎没“放过”一天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内的四份报纸,他的藏报见证了青岛报业发展的一段历史,可现在却不得不忍痛割爱……七旬“报痴”家有“报馆”
来到四方区盐滩村,记者在低矮的平房中走迷宫似地转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找到了487号———“报痴”金志良的家。踏进屋门,一眼就看见了采访的“主题”———客厅桌上高高摞着的几叠报纸。
报纸一订廿五年
“这是我姥爷的报纸”,金志良3岁的外甥女自豪地给记者介绍起来。“过得很累,活得很欢呀”,金志良一说话,居然一口“京腔”,“照顾几个孩子累,可有了报纸,生活就欢实多了!”接下来,他诉说了自己的“报痴”生活。
金先生还真是北京人,今年73岁,14岁时候离开北京,先到上海糖果厂干了4年,解放后辞职,又到了济南铁路局食品厂当工人。1954年来到青岛,在铁路上干了几年后,调到青岛蔬菜公司,一直干到1988年退休。
由于历史原因,金先生只上过三年学,拨乱反正后,他对知识有了强烈的渴求,因此爱上了读报。家里渐渐有了条件后,从1981年起,他就开始订报,先订了《青岛日报》,1992年《青岛晚报》一创刊,他又成了晚报的忠实订户,后来又陆续订了《青岛生活导报》(现《青岛早报)和《老年生活报》,报业集团的四报均被其收拢门下,外加一份《参考消息》,成了他的“五子”。
五个“孩子”难取舍
这25年来,金先生也曾犹豫过:是不是可以少订一份?因为他和老伴的收入并不高,儿女也都需要钱,每年一到订报季节,家里一下子就支出好几百元。金先生也曾尝试过少订一份,可那滋味像是丢了孩子,忍不住了就去报摊买,后来在老伴的支持下,他很快又重新订上了。
不仅如此,哪天有哪份报纸送晚了,金先生也是坐卧不宁。有一次,《青岛晚报》因故送晚了一些,金先生沿着安阳路到洛阳路,又到四流南路,每个报摊都卖完了,最后,碰到一位投递员,这才买到一份。
谁也不敢提“卖报”
收藏了这么多年报纸,家里也成了“报馆”。金先生给记者指着看了一下,天棚上、床底下,床头上、桌子上都堆着报纸,一捆捆的非常整齐,无一处不闻报香。
金先生的老伴说,“我原来想,留这么多报纸有什么用呢,就想给他卖了,可是我们一提‘卖报’,老头就火了,后来谁也不敢提了,给他好好地捆起来,每份报纸一月一捆,还得放整齐了。”
无奈要找“好人家”
在外人眼里,金先生有些孤僻,因为他光闷在家里看报了。可金先生说,“我不爱扎堆打扑克,有了报纸,眼界变开阔了。”
“现在呀,报纸‘养不了’喽,”金先生叹息道,“这片房子要拆迁,我们得临时租个房,这些报纸就没地儿放了,所以想给它们找个‘好人家’。”
金先生说,这么多年了,对报纸都有感情了,真是舍不得呀,但是没办法,不管是图书馆、资料室或者个人收藏爱好者,只要是真心爱报的都可以“收养”他的报纸。本报联系电话:6780085。记者巩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