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是每个政体追求的目标。以最少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产生最大的行政效率,是公共管理的理想状态。可是,实际上政府规模变动的基本趋势却是在不断扩张,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于是,减人增效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公共管理话题。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又有人提出此议。不少媒体跟进报道,说中国的官民比
例已达1比26,即一个官员要26个百姓养活。
中国的“官”多,这是许多人的印象。中国的“官”到底多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搞清楚的问题。近年来,媒体上对官员过剩,百姓负担过重的现象议论很多。主要说法有两个:一是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认为官员规模过大,社会不堪重负;二是通过横向的国际比较,认为中国官民比例奇高。有人甚至做过这样的统计,汉朝时官民比大致为1:8000,唐朝时为1:3000,清朝时为1:1000.指出中国官民比例严重失衡的另一重要论据,是援引国外资料。还有一些学者以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为据,论证中国政府规模过大。这些说法虽迎合了人们的一般印象与感觉,但却与事实不符。
在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
分清“干部”和“官”的区别。目前,包括1:26在内的“官民比”,因概念不清,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传统习惯,在我国把财政供养人员统称为“干部”。2001年,我国各类“干部”共有36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3%,全部劳动人口的6%.而“干部”当中,各级政府公务员、党派和社会团体专职干部,即一般所说“党政干部”不到1000万人,其余属于“专业技术干部”,教师在其中占了很大部分。党政干部占全国人口比例约为0.85%.准确地说,中国的官民比大约为1:100.
不要把“劳动者”与“管理者”对立起来。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多少老百姓“养”一个“官”。“官”是社会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劳动者,是从事管理劳动的劳动者。在现代社会人们应当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了。说多少百姓“养”一个“官”,给人以官员不劳而获的印象,似有不妥。进一步讲,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口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同时管理活动在经济社会运行和创造财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相应地从事社会管理人员的比例也在上升。这种官升民降的“剪刀差”趋向,反映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管理重要性上升的双重趋势。用历史上的官民比与今天相比,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官民比在世界上并不高。不少人一讲西方国家总是脱口而出“小政府、大社会”。这是个来自西方的说法,却不见得是事实。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从政府财政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吃政府财政饭的人口比例,恐怕都谈不上“小政府、大社会”。美国政府雇员和从政府领取工资的人数约为近2000万,约为总人口的7.3%,远高于我国的3%.法国仅政府公务员就高达400万,约占总人口的7%,官民比高于我国近10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官民比一般也大大高于我国,如阿根廷的政府官员占总人口比例达4.72%.从世界普遍情况看,一般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福利水平越高的国家,官民比也越高。根据我国的研究,中国的官民比要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不存在中国官员比例奇高的问题。
在澄清相关问题,搞清事实之后,我们能否得出无须“精兵简政”的结论呢?也不尽然。既然社会形成了“官”多的印象,自然有其道理。那么,应当如何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提高效率,这些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有必要纠正一些错误概念,搞清一些基本事实,防止被一些错误的、似是而非的观念误导。科学认识要来自事实。
作者: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副所长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