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腐败,人生路上亮红灯。”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北京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中,第一个案例就是首都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毕玉玺案。毕玉玺痛哭流涕的照片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这次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点展出了近年来北京市查处的毕玉玺案等42个典型案例。
反腐展可以向世人展示执政党
的反腐败决心,切合群众反腐败的诉求,警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而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群众欢迎这样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应该多搞、大搞。但我们还需要反思——反思如何避免反腐展的“看客心理”。
在众多的反腐展中,看点似乎主要有三:
“贪官的派”。在反腐展上,展示或者拍卖贪官的赃物是一个看点,大到豪华住宅、名牌汽车、名贵收藏品,小到健身器材、高尔夫球杆、名牌服装等,这些都显示出了贪官的“派头”。
“贪官的招”。这次展览曝光了毕玉玺五大敛财招数,即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大搞权钱交易,以子女出国留学为名收受或索取贿赂,利用节假日、生日接受他人礼品,借出国(境)开会、外出旅游收受他人钱物,以“玩牌”名义收取下级和不法商人故意输给的巨额现金。
“贪官的泪”。在展板上,毕玉玺眉头紧锁、双眼红肿、痛哭流涕……这样的镜头在反腐展中很具有典型性。在大部分反腐展中,贪官的泪被当成震撼心灵的重要手段。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还不够吗,还想看什么?”
这些确实不够。因为如果不加强“反腐败人人有责”的引导,这些肤浅的看点无法触发观众的“责任之心”,观众只有“开眼界”的份儿,没有行动起来的热情,反腐展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成为培养“看客”的媒介。笔者就在很多反腐展的观众留言中看到,有人一提到贪官就骂声四起、“杀”声四起,活脱脱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一刀不够再补上几刀”的“看客”面目!表现温和的,则积极追捧贪官的赃物拍卖,津津乐道于贪官的绯闻逸事,幸灾乐祸于贪官的不“谨慎”。归结到一点,就是忽略了社会正义,认为“事不关己”。
看客之所以被称为看客,是因为他们只有围观的兴趣,缺乏主动承担义务的责任感和勇气。“事不关己”可能是看客心态的核心依据。有人认为,看客多是社会风气恶化的结果,但笔者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实质。看客心理的形成,根本点在于一些人没有很好地建立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意识,养成了少说多听、少做多看的习惯。同理,如果公众在反腐败斗争及法治建设中没有主人翁意识,总觉得腐败等现象“不关自己的事”,人们也就不会生出责任心来。
那么,如何避免反腐展中的“看客心理”呢?
反腐展是为了促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要反思和警醒的不是贪官的“派”、“招”、“泪”,而是腐败的深层原因、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法治的完善。以反腐教材来预防犯罪,以贪官的泪引起官员的共鸣使其收回贪欲之心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还要通过制度和法治等硬措施来遏制官员的贪欲。因为,不实现公共权力运行和对权力监督制约过程的高度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领导者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公权私用,腐败就具有某种必然性。
预防腐败,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达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目的。
与此相适应,反腐展在展示典型案例的同时,要避免就现象说现象,要在分析腐败内因、宣传反腐机制建设上多下点功夫,同时,提高对观众法治建设责任心的引导艺术,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反腐败人人有责”、“法治建设人人有责”的氛围。
【来源:检察日报;作者:姜洪】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