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花钱进口大量的废旧塑料、薄膜,而自己的废旧薄膜却在农村形成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
“中国农村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两会”上有委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新华社的消息称: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陈英旭委员告诉记者,长期的耗竭式耕作和无度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中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目前的广大农村,环境污染仍在加剧,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人民健康受到危害,农村社会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阻碍。
像是为这个观点提供佐证,一则消息说:宁波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而70%的污染来自陆源。
在农村遍建污水处理厂的可能性不大
让我们看看农村的情景:
大部分农村缺水——尤其是西北;大部分农村缺洁净水;普遍缺乏燃料;土地因为长年大量使用化肥而贫瘠;作为世界第一垃圾进口国,中国每年花钱进口大量的废旧塑料、薄膜,而自己的废旧薄膜却在农村形成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
农村的污染,最终都将随着水流、农产品……和很多很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农村的困窘,最终都将会以各种形式回馈到社会。所以,尽早以事半功倍的办法,解决农村的许多问题,是富有远见的做法。
相对于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农民居住分散的现实,即使将来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农村普遍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的可能性也不大——光铺设管道的钱就会惊天动地。那么,离开了这些主要的污染治理形式,农村就只能任由污染发展吗?
沼气池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改进
换一种思路和眼光,其实,一些分散在农户家中的、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工程,在维护生态、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小工程如果能全面改进,在农村全面推广,将对解决农村的许多问题、改变农村面貌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农村,除少量农户主要以煤为能源外,多数老百姓家都以烧柴为主。为做饭、取暖而填进炉灶里的树木,算一算其实是个了不得的大数字。如在贵州,全省烧柴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70%。每年烧柴450万立方米,占全省年消费森林总量的50%以上。其他省也只多不少。在甘肃省许多连烧柴都砍不着树的地方,农民们就到处挖草根烧。想想看,连草根都被挖掉的地方,还谈得上什么植被?
许多农村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用电难。如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小沟组的电费,每度曾达人民币9元多。青海一些老百姓用不起电,只好重新点起煤油灯。电费高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户居住非常分散,要各家专拉一根线的话,电费自然低不了。
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农民们建沼气池。沼气池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明,即把粪便、庄稼秸秆等填埋在一起发酵,把产生的沼气引出,用于做饭、照明。如果一家建一处沼气池,做饭、照明的问题全都解决了。还能肥田,既省化肥,还对改善耕地质量有很大益处。
一个沼气池的投资大约在1600元左右,贵州、广西等地成功的做法是:政府补助一半资金,农户自己拿一半,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凡是用上了沼气的农户,没有说不好的。在一些比较寒冷的地方,还有人发明了大棚沼气。无论对于农户,还是对于国家;无论对于百姓生活,还是对于生态建设,它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贵州省已进行了多年的农村能源环保建设工程,主要内容就是沼气建设。到2005年,重点在乌江、沅江、南北盘江和都柳江等主要流域实施沼气替代工程,安排了300万户沼气池建设,每户补助800元材料款。
中国的沼气应用技术还在朝更高的水平发展,南京、上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站。杭州、广州现在都已建有垃圾沼气发电站。年发电量在数万千瓦时,每天消化垃圾3000吨以上。中国还在突尼斯援建了一座沼气发电站。与垃圾焚烧发电相比,沼气发电更有利生态、减少污染,更符合循环经济的规律。如今中国农村有1000多万座沼气池,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功不可没。
有一个需要专家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以沼气池消化各家各户的污水和垃圾。中国农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家庭垃圾主要仍会以厨余垃圾为主。如果将这些垃圾和污水都能被沼气池消化,既成为能源,最后又转化为肥料,那真是功德无量。还有:如果沼气池能被进一步改进,再用于取暖,那么,中国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将因此而大大提高——用了多年暖气和空调的城里人,想像不到农民们每年冬天的痛苦。
雨水集流可建节水社会
农村缺水也是个大问题,不光素来干旱的西北、华北缺,连年降雨量超出西北近10倍的西南、华南、华东也因为水土流失或水污染等原因而缺水。
对于农村缺水问题,山东滨州、长岛,甘肃等,都有一些好办法。
长岛的一些单位办公楼楼顶边缘,嵌有半圆的铁皮管道,楼下院子里有水泥砌的蓄水池,每当下雨,雨水由铁皮管道蓄集,最后由胶皮管流入蓄水池,不断有雨水添加的这一池水,足可满足除饮用外的浇花、打扫卫生等多项需求。
甘肃省定西地区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之所以苦,缺水是根本原因。在大旱之年,为了抢喝一口救命水,牛、马乃至麻雀都不顾死活,到送水车前和人争水。此次“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人大甘肃团说:“定西现在已不是甘肃最穷的地方了。”应该说,定西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在20世纪末搞了“121雨水集流工程”。
当时在定西、白银等7个地(州、市)开展的这项救灾救命工程,主要内容是:帮助每户农民利用场院屋顶,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面积、挖两眼水窖、发展一处庭院经济、解决一户的饮水困难。定西50多万人、6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因此得到解决。在农户家中,一个个小院都用水泥抹过,每家都有2-3个水窖,房檐和院子里都有专门的小沟小道直通水窖,下雨了,房檐和院子里的雨水会汇集到水窖里。靠着这样积攒的雨水、雪水,不光能解决一家人一年的吃水,还可以浇地种菜。许多原来没有水吃的农户,如今靠着窖水,不但解决了吃水问题,还用来种菜,种的菜自己吃不了,还可以拿出去出售。后来定西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却既未带来慌乱,也未带来庄稼绝收等灾难。即得益于此。
中国农村,乃至于中国所有缺水城镇,如果都配套这样一些小工程,比如:所有大楼楼顶都建这样的雨水集流及蓄水设施,用于绿化、冲洗马桶和供暖用水等,节省下来的水量,积少成多,肯定超过南水北调工程所调水量。
重在迅速大面积推广、实施
这些小工程如能在农村乃至城镇大面积、全方位推广,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个中国农村的面貌或将因此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还可动员大量社会资金积极响应,比如:某公司、某老板赞助某个村、100个、1000个村农户家的沼气池、雨水集流池,建成之后可为其立碑命名。某个城里人也可献爱心定向帮助一户农家建起沼气池、雨水集流池。如果有哪个机构像做“希望工程”一样,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广这两项工程,那一定会得到热烈的回应。文/孙大胜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