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糖酒会即将开幕,各地客商蜂拥而至,忙碌的出租车也成了糖酒会上的一道风景线。但让外地客商意外并苦恼的是成都出租车司机不讲普通话。他们都“听不懂‘的哥’说什么”。(见03月23日《华西都市报》)
我国国情特殊,民族众多,方言遍布。“十里不同音”“隔山听不懂”,人们交流存在着障碍。游离于
普通话之外的各种方言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着实令人苦恼。笔者就谈谈个人经历吧:笔者是一名在外省就读的在校大学生,在初次到学校的那段时间,笔者就被当地的方言所困扰。因为学校本省的学生远较外省的为多。所以校园里不论是食堂、超市、寝室甚至教室,
都是当地的方言。当时感觉是如闻“鸟语”、如坠云雾。学习生活都很难适应。将切身体会推而广之,试想如果一个城市招商引资过程中不规范语言,方言泛滥,客商皆因“翻译”方言而头痛。语言存在障碍,沟通受阻,还有心来搞投资建设吗?譬如栽下梧桐树后,全无天籁之音,尽是聒臊之声,我想凤凰也难长栖。
试想一下若甲方说普通话,乙方说方言,甲不懂乙的意思,无形中乙就会给甲一种心理上的被排斥感和“语言霸权”般压抑感,这显然不利于交际沟通。如上报道,外地客商会觉得司机的素质有待提升,继而还可能影响成都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形象。城市的形象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所以政府绝不能忽视这些“细枝末节”。公务员普通话不过关,难以办好公务;服务人员说不好普通话,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推广普通话,已迫在眉睫。
使人欣慰的是,有关管理部门表示:“将强制推广普通话”。“关于普通话推行的强制条例可能会在年内推行。”
笔者也在此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真正负起责任,其他部门也必须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毕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紧密。讲好普通话,越来越重要。(诣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