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被抄事件揭开两国民间贸易灰暗的一面
由俄罗斯执法部门查抄温州制鞋企业货物所引发的中俄民间贸易危机,目前仍未解决。
中国
鞋在俄罗斯走俏
据温州市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向记者证实,从当地时间3月12日晚上,莫斯科税务警察突然“袭击”莫市的萨达沃特花鸟市场仓库,开始强行抄走温州商人的货,到记者截稿时的3月18日上午,已有114个集装箱的中国鞋被拉走,涉及温州30多家制鞋企业,我国商人的损失总额估计已达2亿元人民币。这其间甚至还发生了13名温州鞋商被俄税务警察扣押,直到我驻俄使馆出面干预,才得以脱身的“人员冲突”。
据悉,我驻俄使馆公使程国平日前紧急约见了俄外交部主管官员,就扣鞋事件向俄方提出交涉。但是据俄媒体报道,俄税务部门此次查抄“没有正规报关手续”的中国货物是“正常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中俄民间贸易的灰暗面
那些被强行拉走的中国鞋运往何处,以及将被如何“处置”,至今相关中国制鞋企业和鞋商们仍然一无所知。没有人告诉他们答案,也没有办法打听到可靠的消息。
货物被抄的温州商人蔡文通告诉记者,在俄经商的中国商人并不仅仅在莫斯科一个地区。如果俄方税务部门的这种活动继续下去,中国商人的损失可能达到数十亿人民币之巨。
其实,早在2004年2月,位于莫斯科的艾米拉市场的华商就遭遇过价值3000多万的大批货物被俄警方突然查抄的事件。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将中国商人在俄经商的辛酸经历披露于世,而且揭开了中俄民间贸易产业链最灰暗的一面。
据有关专家指出,中俄两国之间大量的民间贸易活动很多都是“非正规的”,而且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专家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和俄罗斯的特殊国情,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很多中国商品都是通过“包机包税”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的。
“包机包税”对中国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便利,货主只要向“清关公司”缴纳一笔费用,自己不用和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这种通关方式被形象地称为“灰色清关”。
“灰色清关”并不是中国商人的“专利”,土耳其、巴基斯坦,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也愿意走这个途径,因此,是否中止这种非正规贸易形式,关键在俄方。
“灰色清关”是俄方痼疾
事实上,俄罗斯政府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由于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将导致俄罗斯日常用品价格上涨,由此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灰色清关”、“包机包税”在长期存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罗斯很有势力。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因此会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
“包税制”是一种违背国际贸易惯例的做法,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在国际贸易中默许“包税制”的国家。每年以这种方式进入俄罗斯的外国商品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是中国货。目前,俄罗斯正在整顿“灰色清关”。这对在俄销售的中国商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办法唯有降低关税
不规范的贸易秩序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华人赴俄经商造成了不小的风险,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互补性潜力又吸引着一批批华商前赴后继地奔向俄罗斯。
中国社科院东欧与中亚问题研究所的经济学家陆南泉先生指出,俄罗斯是国际上公认的贸易风险较大地区,而中俄贸易间的机制也很不健全,比如银行结算、出口信贷保险、国际仲裁等机构的权威性较差等,贸易安全没有保证。同时,俄治安恶化、官员腐败、政府部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社会因素也为中国商人在俄创业设置了重重障碍。他强调,首先,中俄两国政府对这一系列问题应给予充分重视。
目前,俄罗斯对中国商品征收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是15%到20%,比中国对俄商品所征税率高出近3倍,中国商品要进入俄罗斯市场,并保持竞争优势,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地降低税务成本。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清楚表明,靠“灰色清关”无疑不是长久之计。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俄方主动调整对华关税。从今年1月1日起,俄罗斯已开始实施新的《海关法》。“包税制”是否会继续被俄联邦政府默许,目前已成了旅俄华商的一块心病。而随着俄罗斯争取入世的步伐加快,降低关税是大势所趋,以“包税制”等一系列不规范的贸易行为为特征的“灰色清关”,迟早会“寿终正寝”。
中国企业应主动规避风险
此外,中国商务部官员认为,俄应加大对非法清关公司的打击力度,以避免将违法责任转嫁给中方企业。同时,考虑到目前俄罗斯境内“灰色清关”问题较为严重,很多中国商品通过该渠道进入俄市场后,无法获得清关凭证,俄罗斯执法部门屡次以此为由查抄罚没中国货物,使中国在俄企业和华商权益受到损害。为了降低中国企业的这种损失,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俄双方都有意推动中国企业在俄开办报关公司,为中国企业服务。
早在2004年9月,商务部等十部门已经与俄罗斯经济贸易部成立了规范两国贸易制度工作组,工作组通过的备忘录,要求在遇到贸易问题时应以谈判、协商方式解决贸易问题,不能采取单方面的过激行动。2004年12月9日至10日,商务部在北京举办了俄新海关法典和中俄经贸研讨会。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和俄罗斯海关委员会法规司副司长出席了会议。中俄还成立了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双方将协同工作,共同致力于规范中俄贸易秩序。
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秘书长关贵海在谈到此问题时表示,我国到俄罗斯经商的企业可以尝试有组织的经营方式,就是由当地相关部门出面把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规避风险。另外,还应该贸易和投资并重,注重品牌效益,借鉴日本、韩国经验把企业引入到俄罗斯本土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特约记者 司睿琳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