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的大讨论中,“汉城改名”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范畴
一个城市更改它的外文译名,似乎只是语言方面的小问题。但韩国首都汉城要把中文名改称“首尔”,却影响甚大。在媒体的大讨论中,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范畴。
汉城并不是第一个对外改名的城市。10年之前,印度孟买将英文名称从“B
ombay”改为“Mumbai”,为的是脱去英国殖民地的痕迹。不久前的3月7日,南非通过决议把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恢复最早的名称“茨瓦内”,同样也是为了表示与种族隔离时代彻底决裂。
于是,人们很容易做这样的类比: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在兴师动众地讨论研究了一年之后决定改中文名为“首尔”,内心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改名为哪般
汉城市长李明博在1月19日宣布改名时解释说:“汉城”这个名字在发音上与韩文的真实名称有着较大的出入,因此改为发音相近的“首尔”,以便让韩国首都在城市名称上与世界接轨。
目前,韩国不仅将本国互联网上的中文页面和发行的各种中文书籍中的“汉城”改为“首尔”,而且已经开始陆续通知使用汉语的媒体改名,以尽快让世人接受。
2月28日,《瞭望东方周刊》收到了一份韩国驻华使馆文化新闻处发来的传真,希望本刊在报道中能够在“引导中国人正确理解大韩民国首都的名称”方面予以协助。传真中还配发了一篇题为《称“汉城”为“首尔”不是改名,而是正名》的文章。
辽宁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博士张东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韩国在历史上确实不止一次碰到过外来词与韩文之间翻译没有采用国际化标准造成的麻烦。1997年金泳三总统执政后进行了重新规范,到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时,基本没有再碰到类似问题。
不过,上个世纪,韩国也确实发生过排斥汉语的事件。二战后,韩国曾以法律规定,以韩国的表音字为专用文字。于是从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都被取消。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韩国政府曾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汉字标记,以强调韩国的民族文化。直到1999年,金大中总统才下令部分解除对汉字使用的限制。
对于“汉城”改名“首尔”,韩国人的看法也并不统一。记者在韩国的网站上看到,有人认为,“汉城”的“汉”字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汉朝,也有人认为,“汉城”这个名称读起来很有气势,很有作为韩国首都的风范,倒是“首尔”有些怪异。
中国人的两种反应
中国媒体对于韩国的这一举动非常关注。自1月19日至今,不断有媒体刊登关于汉城改名首尔的文章。据记者了解,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和难以接受,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宽容接受。
第一种观点认为,“汉城”这个称呼是1395年朝鲜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成桂所定,并非中国人创造。至今这个名字在汉文化圈已使用了600多年,包括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还有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近15亿人口都已非常熟悉,改名将会带来极大的不便。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表示,虽然韩国要改名是他们本国自己的事情,别国无可厚非,但使用汉文的人也有自己的表述权,别国无权强制他们接受这种改名,否则就有干涉文化内政之嫌。再说,用韩文和英文书写和称呼的Seoul并没有改变,只是更改中文译名——这是否算是一种针对华人的片面通告呢?
另一种观点则说,即使改名有韩国民族自尊心的因素,也应该予以理解。如果太斤斤计较,是否也超出了正常的民族自尊心呢?大方接受韩国的提议,表明我们平等待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意愿。当然,更名需要一段时间,也希望韩国不要急于马上彻底更改。
更名涉及主权问题
目前,汉城市政府已向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发出正式信函,要求接受新的名称“首尔”。但《瞭望东方周刊》从中国外交部了解到,中国政府目前尚未予以答复。
而民政部已经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民政部地名译写研究中心负责人钟琳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研究中心已经开过一个专家讨论会,不久民政部还将召开一个会议对此问题达成统一意见,并上报国务院。”
之所以要反复研究讨论一个译名,钟琳娜说,主要是因为这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她说:“类似‘汉城’这种读音与英文不相近的翻译,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国际上通行的原则是名从主人,如果其他国家都要求中国改名,我们就没有自己的主权了。”
外国地名的中文译名与中国译名有出入的情况,“汉城”并不是首例。今年1月,在越南“北部湾”这个地区的中文名称上,中国和越南曾经进行过协商,以在联合国文件中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越南的中文译名是“湾北部”,而中国是“北部湾”。当时,民政部地名译写研究中心向外交部提出的方案是“北部湾(Gulf)”。
钟琳娜说,最终中越两国的统一口径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在这个问题上,两国并没有很大争论。
名字真的能改过来吗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查看了一下国内外华文媒体,有些已经开始使用“首尔”这个新名称,比如《中国日报》中文版、《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它们有些文章直接使用“首尔”,有些则是“首尔(汉城)”。
《瞭望东方周刊》从《南方都市报》了解到,他们改名主要是考虑到韩国方面已经宣布改名,使用“首尔”比较准确些。而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加坡政府没有规定应该使用什么名称,《联合早报》现在使用“首尔(汉城)”作为过渡,这符合报社的一贯做法。
现在韩国最期盼的是中国政府的答复。不过,即使中国最终愿意接受“首尔”,这个读起来有些拗口的新名称,是否能真正在汉语世界广为流传还是一个问题。
印度的孟买从1995年将英文名称改为“Mumbai”,但至今“Bombay”这个老名字仍然流传在街头巷尾,只有官方在使用新名字。日本东京附近的琦玉县也是如此,当地人只知道原来的名字“大宫”,没几个人知道“琦玉”。
而且不论“汉城”改名“首尔”到底为哪般,中国国内涌动着“韩流”,韩国则出现了“汉风”,这种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敦球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现在许多韩国年轻人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写成中文,政府官员们为了不落伍也争相学汉语。在韩国的外语学院中,收费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已不再是英语专业,而是汉语。这与30年前中文系无人问津的情况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记者陆洋)(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