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长勇
和往年
“两会”一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是代表、委员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谈起该具体开什么样的药方“治疗”腐败,大家见仁见智,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尽管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但近几年来中央对反腐败的认识和实践都在深入推进,改革的措施不断出台,特
别是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
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群众有信心,首先是看到中央治理腐败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策略越来越对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转换,腐败现象高发、多发,那时的反腐败有点“头痛治头,脚疼医脚”的味道,发现什么查处什么,哪个领域腐败多发就重点查哪里。十五大以后,中央认识到,反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通过深化改革,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随后,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准经商,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支两条线”等一批改革措施出台。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源头防腐”目标更加明确。今年年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中国反腐败彻底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时代,进入“制度反腐”的新时期。
群众有信心,还因为中央对腐败的高压势头一直不减,查案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十几名省(部)级干部被查处。去年,全国受到查处的县处级干部近6000人,厅(局)级干部400多人,省部级干部也达15人。而且,查处的干部中,“实权派”人物比例增加,去年落马的贪官中,有省长,省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也有省法院院长、检察长。老百姓感觉到,中央反腐败是在动真格,“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腐败”少了,社会风气正了,这也是群众信心增强的重要原因。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治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机关牵头主抓,对中小学乱收费、医生“开单提成”、公路“三乱”等歪风坚决整治。去年,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利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新四条”成为纠风重点。据统计,去年,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97%已偿还;全国医院用药的74.6%实行招标采购,向患者让利101亿元,23个省区市实现了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身边的变化最有说服力,反腐倡廉让老百姓得了实惠,大家自然打心眼里拥护。
群众对反腐败有信心,一个直接的表现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推进,人们不再情绪化、表象化地看待腐败,取而代之的是客观、理性的态度。人们逐渐认识到,腐败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腐败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不能脱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谈论腐败问题。从数量上看,被查处的干部不少,但相对于6800万党员而言,他们毕竟是极少数;从纵向上比较,中国反腐败成绩卓著,这是个谁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
腐败是一个顽症。对治病而言,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最为重要。经过长时间努力,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很好的征兆,也是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