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大连等七家保税区与临近港口联动发展,实施区港联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全国保税区由此进入了新一轮的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和竞争之路。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
青岛区港联动建设,2月18日至24日,由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青岛保税区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对上海、大连、张家港、深圳、海口等地保税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兄弟保税区发展情况,学习各保税区推进区港联动的经验和做法。
考察组所到之处,各保税区只争朝夕、飞速发展的态势,令人震惊;区港联动建设的实际进展,令人敬佩;当地政府上下一致、相互协调、倾力支持、一路绿灯的大手笔运作,令人赞叹。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借鉴。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一期1.03平方公里建成后,二期2.73平方公里也将于年底封关运营。2004年底,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的上海洋山保税港也获得海关总署的批复
2004年,外高桥保税区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总产值完成513.8亿元,同比增长26.1%。进出口贸易额完成306.3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其中出口额完成87.6亿美元,同比增长80.6%,分别约占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10%和50%左右。各类税收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26.7%。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内首家进行“区港联动”试点的特殊经济区域,也是上海市“十五”期间重点规划项目。其试点区域面积1.03平方公里,2004年4月15日,通过国家封关验收。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目前入园经营的世界著名船务公司和跨国物流公司已有17家。预计今年12月整个园区将基本建成。它的建成将有助于保税区与港口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联动等方面进行功能整合,实现海关监管模式的突破,从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拉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保税区仓储物流,是对我国保税区功能转型的积极探索。
今年,上海又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为目标,加快“区港联动”步伐,进一步促进上海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持续协调发展。上海市外经贸委、市信息委、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上海海关等部门密切合作,从硬件措施、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加快“区港联动”的步伐,有效提升区域的联动效应,率先实现物流全程电子化,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据了解,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一期1.03平方公里建成后,二期2.73平方公里也将于年底封关运营。2004年底,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的上海洋山保税港也获得海关总署的批复,洋山保税港将在2010年达到150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
为进一步扩大保税区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政府2004年还将周边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3个镇,划归保税区管理,以保税区管委会为核心成立功能区管委会。
大连保税区
2004年8月20日,大连市政府在取得区港联动试点资格后,立即作出了“把保税区管理范围扩大到大孤山半岛”的决定,大连保税区的管理范围也由此扩展到了64平方公里。辽宁省委、省政府于去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把区港联动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大孤山半岛,争取将大孤山半岛建成自由贸易区
2004年,大连保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4亿元,同比增长28.4%;实际利用外资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综合财政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59%;进出口额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9%。
有人形容大连跻身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是搭上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赋予区域特殊经济政策的最后一班车。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之所以能垂青大连,完全是大连保税区主动争取、创造条件的结果:
2004年,大连保税区在抓好区港联动试点申请工作的同时,提前启动试点区域———保税物流园区监管及隔离设施建设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区港联动试点后,各级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16家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的千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坚持24小时作业。于同年11月24日,顺利通过国务院验收。成为上海保税区之后,第二家封关运作的区港联动试点区。而此时,距国务院批准大连筹建区港联动试点仅有100天。国务院联合验收组评价说,大连的“百日速度”令人震撼,这充分体现了抢抓历史机遇的敏锐性和对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强烈使命感。
同时,大连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以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着力点,通过建设大孤山半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开发长兴岛临港产业等新举措,实现区港联动、推动大规模开放、促进区域开放,建成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带动辽东半岛的开放开发。
2004年8月20日,大连市政府在取得区港联动试点资格后,立即作出了“把保税区管理范围扩大到大孤山半岛”的决定,形成了包括大窑湾集装箱码头、矿石码头、油品码头、粮食码头在内的大孤山半岛、大地半岛绝大部分和整个大窑湾海域的管理区域。大连保税区的管理范围由此扩展到了64平方公里。管理范围的扩大,为整合区港优势,实施区港联动,建设保税港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辽宁省委、省政府于去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营造加快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环境,在全力争取国家更大支持的同时,省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加快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创造条件;要努力争取国家在扩大开放、物流及港口企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把区港联动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大孤山半岛,争取将大孤山半岛建成自由贸易区。
大连保税区结合“大大连”建设和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即时做出了区港联动发展的总体规划,赢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市领导明确要求,大连保税区和大连港集团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充分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实现区港联动发展,创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张家港保税区
张家港保税区原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2001年,江苏省政府将面积43平方公里的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划归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工业配套区。拥有长江岸线5.5公里,万吨级码头9座,年吞吐能力超2000万吨
张家港保税区是我国惟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2004年,实现业务总收入801亿元,比上年增长31%;进出口贸易额31.8亿美元,增长67%;财政收入11.3亿元,增长13%。
2004年8月16日获国务院批准区港联动试点后,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张家港市政府全力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于2005年1月28日通过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并正式启动运营。据了解,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在物流项目上总投资已达30亿元,其中已运营的项目达8亿元,正在建设的物流项目8亿元,已确定并将于近期开工的项目14亿元。
张家港保税区原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2001年,江苏省政府将面积43平方公里的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划归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工业配套区。拥有长江岸线5.5公里,万吨级码头9座,年吞吐能力超2000万吨;拥有大小储罐203个,仓储容量45万立方米,货量周转每日达1000吨以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江苏省委、省政府抢抓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这一战略性机遇,实施了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目前,众多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正加速向江苏沿江产业带集聚。与江苏建立国际化的制造业基地发展目标相同步,物流量和各类新的需求剧增,迫切需要新的快速、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支撑。
对此,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专门提出要进行“建立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配套的物流中心”的课题研究。省长梁保华在2004年全省开发区工作会议上要求,全省各地要利用好张家港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将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建成长江流域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建成与长三角世界制造业基地配套的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张家港“区港联动”带来的巨大市场影响力已经凸现。在1.53平方公里的保税物流园区内,投资1.8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化工物流———荷兰孚宝,投资3.8亿元的长江国际物流,投资7.2亿元的华尔润物流等世界物流业巨头已纷纷抢先落户。日本日通、荷兰博斯勒、东南物流等也即将签约。而日本夏普、住友商事、荷兰世天威、美国UPS等则正在洽谈之中。
目前,张家港保税区羊毛进口量为全国最大,化工品吞吐量也为全国吞吐量之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
深圳保税区
目前深圳市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积不足300平方公里,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仍为保税区规划出6平方公里的空港物流用地
2004年,深圳保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85.23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进出口总额239.54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其中进口117.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出口12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占深圳总量的10%以上。
深圳保税物流园区,批准面积0.96平方公里,开山面积达400万方,预计2005年10月申请封关验收。深圳市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向物流产业投入650亿元,建设以港口物流产业为特色的物流园区,为实行“区港联动”试点提供强大的产业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
目前深圳市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积不足300平方公里,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仍为保税区规划出6平方公里的空港物流用地。
深圳以盐田港保税区和港口区港联动为试点,积极协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大型优质企业,加快推进东西部港区区港联动建设,推动港口高效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深圳计划在今后5年时间内,每年有两个以上的大型泊位投产,争取到“十一五”末,集装箱专用泊位超过30个,设计吞吐能力达到1800万标准箱。
海口保税区
2004年,海口保税区实现“五区合一”,即高新区、琼山新市区、狮子岭开发区、美安科技产业园区统一归属保税区管理,使海口保税区由原来的1.93平方公里扩展至200平方公里
2004年,海口保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5亿元,进出口总额2368.13万美元。是考察组此次考察的保税区中唯一一家未获区港联动试点的保税区。
2004年,海口保税区实现“五区合一”,即高新区、琼山新市区、狮子岭开发区、美安科技产业园区统一归属保税区管理,使海口保税区由原来的1.93平方公里扩展至200平方公里。
目前,海口市正在加快海口港、新港和马村港三港合一的实施步伐,整合马村港区岸线资源,加快中心港区建设,在2020年左右完成琼北港口的布局和功能的调整。
海口保税区由于距港口较远,不能实现“下船即是保税区”的格局,使得海南省出口货物难以享受到便利的优惠政策。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海南省将在中心港区开发深水泊位,形成区港合一,使保税区和港口功能合为一体,随时能享受到保税区的政策。目前,海口港航业向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发展,集加工、物流、港口装卸、船舶运输等为一体的港航业基地正在规划中。“三港合一”完成后,中心港区周边作为海南省物流基地,同时将具备加工中转、信息服务、高新技术支持等功能。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
相关链接
国家“区港联动”试点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借鉴国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和成功经验,在沿海临港地区相继设立了15个保税区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保税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成为“寸土寸金”的开放最前沿。但是,由于设立之初的历史局限性,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功能并不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关不畅、优势削弱已成为保税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区域经济龙头的中国港口城市开始了新一轮改革:保税区与港口联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向自由港过渡。
“区港联动”是自由贸易区的雏形,即在海关的统一监管下,参照自由贸易区国际中转、跨国采购分拨的做法,将保税区政策向港口扩张,港口的功能向保税区延伸,使港口由装卸、货物堆场功能,转变为集货物装卸、中转、保税仓储、配送、分拨及简单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物流增值服务区;使保税区由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以物流发展为主的“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从而实现保税区和港区的功能互补、区域对接、政策和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实施“区港联动”,可以优化港区间物流运作流程,简化通关手续,加快物流速度,推动海铁联运、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大大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据初步估算,青岛实施“区港联动”后,通过青岛港的货物,仅在通关手续费、拖车费等方面,每个集装箱就可以平均节约350元的物流成本。另外,“区港联动”可以促进青岛港成为国际中转枢纽港,增强对日韩制造业的承接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