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青岛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克服了各种贸易摩擦和突发疫情的影响,而且成功实现了对外贸易增速的三次跨越:从10%以上到20%以上,再到30%以上。四年时间外贸出口翻了一番,对全市GDP的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 2002年是我国入
世的第一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截至当年末,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0.96亿美元,增长12.5%,其中出口额85.04亿美元,增长16.6%;2003年,我市外贸出口经受住了SARS的考验,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78.45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增长21.8%;2004年,全市对外贸易再提速,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43.32亿美元,出口139.12亿美元,增幅分别达到39.3%和37.3%。 在规模实现大跨越的同时,我市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加快更新换代。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03年占外贸出口的比重已分别达31.9%和8%。2004年则分别上升到35.2%和12.1%。此外,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巩固日本、美国、欧盟等五大传统出口市场基础上,对南亚、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占比不断扩大。
目前,我市的集装箱制造、电子电器等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出口产品。去年,我市20大商品出口均在1.5亿美元以上,超过5亿美元的有8大类商品。其中,服装出口19.8亿美元,电子类及电器产品出口16.7亿美元,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都在10亿美元以上。集装箱制造、电子家电、鞋类、水产品等多种商品,在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中,具有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市的集装箱出口占全国集装箱出口总量的18.1%;电子类及电器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5.8%;鞋类产品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的4.7%。
企业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大企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去年,我市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2003年的11家增加到16家,出口额达到33.12亿美元,增长32.5%。海尔集团去年青岛口岸出口5.9亿美元,名列首位,国内出口总值超过10亿美元,并以1000亿人民币的销售业绩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出口超过5千万美元的企业有34家,比2003年增加12家,出口额47.83亿美元,同比增长39.0%,出口额净增13.43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增量的35.5%。
展望未来,我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是面对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形势,一些国家对我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强烈不满,不少已经形成限制我纺织品出口的利益同盟。二是美元汇率走向不明,使我出口交易风险增加。三是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将导致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四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出现的新矛盾仍然是外贸出口的制约因素。面对新形势,市外经贸局局长武铁军指出,要使我市对外贸易的质量、规模再上新台阶,必须采取措施实现“三个加快”。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引导出口企业将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环保型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研究外贸出口扶持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和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重点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加快纺织品出口工作的转变。支持和鼓励纺织品出口企业加强研发和出口品牌建设,努力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鼓励企业走出去或与外资合作。加强企业自律,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避免无序竞争。
加快开拓国际市场进程。要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主动加盟国际营销网络,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销会、博览会和研讨会,进一步开拓美国、欧盟市场,在扩大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俄罗斯、非洲、南美、东欧、东盟等新市场。
同时,还要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确保出口退税由区市负担的超基数部分及时足额到位。今年对各区市外贸出口的考核,不仅考核实际进出口额,同时考核出口退税到位率。完善外贸预警机制。指导企业了解国际贸易规则,针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建立不同的反技术壁垒专业队伍,确保我市出口产品安全。完善新批出口企业的培训与监管机制。组织新获经营权的进出口企业,进行报关、纳税、结汇、清算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进一步研究协同监管办法,规范企业行为,鼓励企业守法经营,合法经营,打击走私,维护我市对外贸易秩序。本报记者邹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