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3月17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报告由社科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牵头,南开、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联合完成,本年度报告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先前的表现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增加了综合资源环境成本节约指标,对200个中国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进行了计量(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厦门、天津。因此,与前两年比较,城市竞争力格局也有所变化。
该报告同时对最具综合竞争力前50名城市的12个分项竞争力进行计量和分析。
其中,人才竞争力列前10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温州、天津、沈阳、武汉、南京。
资本竞争力列前10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天津、成都、南京、大连、武汉。
科技竞争力前10名是: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南京、广州、西安、深圳、成都、长春。
结构竞争力综合排名前10名是北京、温州、长沙、宁波、绍兴、广州、深圳、泉州、厦门、成都。
基础设施竞争力的前10名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厦门、大连、秦皇岛、南京、沈阳。
综合区位竞争力综合排名前10名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天津、武汉、沈阳、南京、哈尔滨、重庆。
环境竞争力最强的10个城市分别是:深圳、杭州、绍兴、无锡、大连、青岛、厦门、成都、上海、北京。
文化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上海、温州、苏州、佛山、绍兴、重庆、南京、深圳、南昌、南通。
制度竞争力排在前10位的城市是:绍兴、宁波、上海、嘉兴、苏州、珠海、厦门、潍坊、佛山、大连。
政府管理竞争力最强的10个城市是:上海、深圳、厦门、杭州、青岛、北京、宁波、南昌、佛山、大连。
企业管理竞争力最强的前10个城市是:宁波、深圳、上海、厦门、东莞、长春、温州、绍兴、佛山、杭州。
开放竞争力最强的前10个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上海、珠海、厦门、青岛、大连、北京、惠州、佛山。
报告发现:在东部地区城市继续保持领先的同时,东北、中部、西部的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步伐加快,显示产业转移和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与前两年相比,长三角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更快,长三角又以浙江最快,山东半岛地区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初步表明以浙江城市为代表的内生、市场和开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更具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尤其东部中小城市,竞争力跨越式提升来源于产业集群的成长,揭示产业集群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报告通过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规范、精细、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计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竞争力一些影响因素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对于有关决策部门了解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把握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体察民意,改进工作,制定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鉴于产业集群在竞争力的源泉性地位和中国城市进入“十一五”的规划年,报告把产业集群作为2005年度主题。报告首先开发了分析产业集群一套理论框架,制定了识别产业集群的第一个标准,并利用47个样本城市66个样本产业的进行大量案例分析和计量检验。在对中国280多个城市175个产业的普查式调研的基础上,报告首次制作了18幅中国产业集群示意地图。同时做出最重要的年度发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脉,即产业集群导致的经济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从东北经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产生一个万里绵延、若隐若现的经济隆起带,在中西部地区,集群经济由点向带发展的趋势初现端倪。
报告发现:发展产业集群是一条和谐崛起的希望之路。对解决贫困问题、失业问题、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具有多功能作用。本报告在大规模的调查基础上发现:全国内地288城市的160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约数千个,尤以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城市的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几乎存在全部的175个大小行业里,其中在18个产业上具有明显的聚集。当前中国产业集群主要通过10条道路和20余年的竞争演化而来。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报告在对中国24个成功产业集群的经验进行提炼。
报告发现: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指出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的存在十大陷阱。即: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报告提出:营造城市产业生态环境的政策框架和十大战略措施。(1)制定产业集群国家竞争战略和政策。(2)制定开发区向产业园区转型的政策。(3)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重心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4)继续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5)建立以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6)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区域政策。(7)制定严格制度和政策,禁止产业集群不需要的政府服务。(8)制定以产业环境配套为主体的引资政策体系。(9)制定以促进关联主要内容的集群政策体系。(10)制定政策措施确保政府的产业集群保护神地位。
报告最后对50个具体城市的竞争力和47个具体城市53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这对于相关城市分析城市及产业优劣势,制定“十一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