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这个外地人,能有机会与我青岛的爱人相识,并且最终留在了这个我自小就向往的城市,得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第7个秋天,且要感谢滋润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这个“大媒人”。 那时,由于青岛长期缺水,岛城的很多企业经常出现半停产状态;市区周围的农田、
蔬菜地,因为浇不上水,减产、干死是经常的事;市民的饮用水,也不能完全满足。为解决这一关系到全市国计民生的大事,1977年这年深秋,青岛来了个引“大沽河”济青大会战。全市机关干部,厂矿企业、驻青官兵等,都纷纷报名加入大会战中。我作为青岛驻军的一名部队司机,也义无返顾地跟随部队来到会战的“第一线”。 据说,引“大沽河”水济青工程,战线拉得很长。从大沽河上游到当时的闫家山水场,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每段都有红旗飘扬。我们被分在现在城阳区“锦红滩街道办”海西村南的一段工地上。我作为运输材料的司机,与其他两位战友一起,就近被安排住在该村西头的一个村民家里。
在这里,我们一直住到第二年的春天。作为军人司机,我们除了要努力完成运输任务外,下班后,还要帮助“房东”干些“家务活”。因为那时没有自来水,所以每天起床后,我抢先打扫完“院落”,再赶紧摸起担子,跑到村东头的一个水井里,把水打上担回来。每天,我都把水缸灌得满满的。尤其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路滑,担一趟水真不容易,老房东看在眼里,碰到人就夸奖我“这个”当兵的勤快。到了晚上,为替老乡省电,我还摸黑洗衣服。我也隔三差五地帮他们洗菜、切菜,每次他们都说我干活利落、“刀功”好。特别是当他们看见我自己缝补衣服时,更是觉得希奇。
有一次,老房东跟我闲聊时,打听起我的“身世”来。几天后,房东家的女主人说要给我介绍“对象”。我听后一愣,接着就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但部队有规定,当兵的不准在驻地找。”快过元旦时,连长(李绍武,现在莱阳)来看我们时,说只要我同意,可以让房东帮我在附近找个对象,以后就别回老家了。他明确告诉我:“你是孤儿,特殊情况,上级同意。有合适的可以定下。”
有一天,我开的解放车油箱中部漏油了,若不及时修理,每次只能加半桶油。要修,必须到数公里外的镇(那时叫锦红滩公社)上修配厂。记得那天已经很晚,天又特别冷。为赶在工厂下班前把车修好,我只得飞速上路,终于在车间准备拉电闸时到了。维修车间一位年轻的女师傅,一看是“济青”工程的军车要修,二话没说,干脆麻利地把油箱修好了。当知道我在哪个工地后问到:“可以搭车回家吗?”我想人家帮了大忙又不收费,哪有不允许的道理。
等下车时我才知道,她竟是我们房东的大女儿。虽然都住在一套房子里,可白天都不在家,晚上回来后,又各自住各人房间里,所以,除了老房东外,我并不熟悉其他人。
接下来,老房东就经常在我面前谈起他们女儿来,还告诉我说部队首长已经委托他帮助给我介绍对象。真的要“短兵相接”时,我这才知道,原来介绍的就是房东女儿。有了上次的“交锋”,心中的底儿“厚实”多了。我们的“姻缘”从此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