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两会的一个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披露,2004年各省市区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竟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6万亿元。这个消息震动了与会的政协委员,有委员立刻搬出自己《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
提案,号召开展全民诚信教育。(据3月10日《中国经济时报》) 造成“GDP失真”的主要原因无疑是一些政府官员“失信”,因为“官员失信”而强调“全民诚信教育”,这种“话语对接”给人的感觉是,“全民不诚信”是“GDP失真”的原因! 如今,有些人遇到问题时,总喜欢往“全民”上靠:一个地方有污染了,说要进行全民环境教育;一个年轻人吸毒成瘾了,说要进行全民禁毒教育;某个孩子有性困惑了,说要进行全民性教育等等。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大的话语定位很容易回避一些本质上的问题。 “官员失信”有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比如GDP造假源于政绩评价的压力,地方各级人大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结果就是自下而上的“层层加水”;有的失信是因为“失信问责和惩罚机制”的缺乏,说话不算数用不着承担责任;还有就是官员的个人信用与职位的政府公信无法理清,分不清是官员失信还是政府失信。 显然,官员失信与一般性的社会失信是不一样的,在“全民诚信教育”这种模糊而宏大的话语中,很难触及引发官员失信的这些制度性原因。官员失信问题得不到解决,GDP造假也必然会延续下去了。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