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记者关注特首请辞,外界普遍反映董建华吃苦耐劳并且兢兢业业
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
董建华请辞香港特首
本报综合报道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于昨日下午5时35分,正式宣布自己以健康欠佳为由,一小时前向中央政府要求辞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职务。在稍后的记者答问中,董建华表示,政府正研究接任人任期,下任行政长官任期是2年或5年,要由中央政府決定。
董建华表示,如请辞获准,根据基本法,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暂代特首至选委会另行推选特首。董建华称,辞职是任内最困难的决定,他遗憾不能完成任期,辞职后他不会加入包括海外在内的私人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短期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政务司长、财政司长、律政司长依次临时代理其职务。行政长官缺位时,应在6个月内依法产生新的行政长官。
曾荫权昨天傍晚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西座大堂就行政长官请辞会见传媒,他表示,董先生请辞的决定仍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所以董先生仍然是他的上司,是香港的行政长官,而香港特区政府亦照常运作。他十分敬重董先生,董先生一直以来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工作,为香港市民服务,特别是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这项政策是毫无先例可援、毫不容易的历史性任务。如果董先生的请辞获得批准,我当然觉得失落,但我尊重他的决定,亦希望全港市民也尊重他的决定。
政要声音
李肇星赞董建华贡献大
多位部长级官员纷纷给予董建华高度评价
中央政府多位部长级官员纷纷给予董建华高度评价。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我觉得他贡献很大,香港同胞有目共睹。”他对记者说:“你也多次采访过他,我相信你对他的许多好事还是会记忆犹新。”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赞扬董建华为人谦和,工作敬业,为香港做了很多工作。他表示,对董建华印象很好,觉得他是一直在为香港尽职尽责地工作。
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及对董建华印象时表示,与董的接触不多,有时会有官方活动的互访,就具体事情进行磋商。他说,董建华的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代表委员访谈
特首任劳任怨很勤奋
全国政协常委陈永棋称董建华休息时间很短
“勤劳”是港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评价董建华最常用的词。当然,他们眼里的特首风采也有细微的差别。
董先生作息是“七十一”
全国政协常委陈永棋说,董先生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休息的时间很短,工作的时间很长,我们叫他“七十一”,就是早上7点钟就开始工作,晚上11点才休息。他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很勤奋,花的时间比普通人多很多。他是很值得我们敬佩的。
陈永棋说,董先生的贡献绝对大于批评。香港回归、一国两制、金融风暴,七年来,他带领香港渡过了不少难关。
任劳任怨世间少有
全国政协委员、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表示,任劳任怨是董先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香港的回归,董先生做了大量工作。
现在回头去看,回归的时候,“香港能否平稳过渡”,全世界都盯着,国外媒体发表了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但后来香港发展得欣欣向荣。不仅如此,回归前,因为谣言,香港有几十万人移民,但现在“移民潮”变成了“回归潮”。
杨钊说,我相信,历史会给董先生一个公正的评价。
见证特首诞生全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费斐说,自己很荣幸见证了特首诞生的全过程。回归前,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筹备委员工作。当时,董先生申请选举特区行政长官,申请表格从自己的手里交给他,填完后又交还给他。董先生是一个很诚恳的人,吃苦耐劳并且兢兢业业,为特区政府作了很多工作。正因为这样,才能有今天这样高的荣誉。
《南方都市报》记者邹琳
市民反应:香港市民平静接受特首请辞
市民普遍表示,由于近两周来陆续都听闻过此消息,因此不觉得突然
本报讯做了近8年香港特首的董建华昨日正式宣布请辞,在其卸任之际,记者在香港街头采访时发现民众行为看上去很平静,情绪并没有因为董特首辞职而出现大波动。
尽管多数市民对董建华提前两年卸任的消息感到意外,但市民普遍表示,由于该消息在两个星期以来陆续都有传出,因此也不觉得很突然。
早上9时,的士司机的收音频道调了三次,播放的内容除了董建华还是董建华,一陈姓的士司机对记者感叹到,“董先生是个好人,非常努力地为市民做事情”。
从下午两点开始,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前就聚集了200多名市民。
在香港中央图书馆门前,记者随机采访了近十位普通市民,他们都表示,早已通过媒体知道董建华要辞职的消息。一位自称是教师的左先生认为,董特首是个很好的人,“他也是香港人,肯定希望香港好了!”他认为这届政府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自己也很辛苦。
“希望新的特首任命以后,公务员体系运转更高效”,昨日,记者在采访市民时,绝大部分市民对暂时代任特首曾荫权表示很满意,很看好他能在代任期间有比较大的改变,尤其是保持公务员体系高效运转方面。
教师左先生认为,无论是谁当新特首,香港一国两制的制度都会很好地运转下去。对市民来说,经济能保持目前这个状态,再有所发展,就很满足了。
《南方都市报》供稿
责任编辑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