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消费率降至建国来最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需求结构逐渐失衡,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需求日趋削弱,消费率逐年走低。
2004年我国消
费率已下降至53.6%,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又回落了1.9个百分点;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8.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1个百分点。(据新华社)被动消费“无底洞”无奈捂紧“钱袋子” “近年来,一些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快步进行,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被动消费项目给人以‘无底洞’的感觉。”四川代表纪尽善说,“这动摇了人们的消费预期,降低了消费信心,成为阻碍扩大消费的‘死结’。”
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圣明代表说,就我国国情来说,消费主要依赖于中低收入群体。但是,老百姓却无法估计未来养老、看病到底需要多少钱。心里没有底线,当然不敢消费。
“三座大山”抑消费改革画出一“怪圈”
一些代表形象地将教育、医疗、社保比喻为抑制消费的“三座大山”。他们认为,一些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偏差,使本应由政府承担改革成本的社会公共产品服务被推向市场,消费者难以承受,某些领域甚至给人以“越改革花钱越多”的感觉。多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投资不少,但实惠没有落到百姓身上。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易敏利代表说,由于政府公共投入长期不足,一些地区的义务教育“先天贫血”,教育产业化在不经意间被不适当地引入到这一领域,学费也翻番地往上涨。高等教育费用涨得更厉害,一些贫困家庭甚至“一人上学,全家吃糠”。
再说保险,其险种设计也是利益驱动式的。许多保险公司只青睐年轻人,因为他们收入高,收入稳定,风险小。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教授说,政府应该承担这些改革的成本,而不是让社会和百姓承担。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改革政策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
打开群众“钱袋子”必须找准“突破口”
贵州代表李万禄说,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应该是“突破口”。一方面,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更强烈;另一方面,这一群体有着极强的社会示范效应。
一些代表还建议,应重点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与就学问题,实行优惠政策。比如购房方面,能否考虑实行银行“差别利率”,对不同收入的人群,实施不同贷款利率,从而鼓励低收入者买房。
“在一些改革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切实保障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至少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整体消费心理的转变和消费水平的上升。”纪尽善代表说,“那个时候,捂在钱袋上的那只手,老百姓自己就会高兴地拿开了。”(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