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给广大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据统计,在六大产业集群内,大约有300家民企成为配套企业。同时,在不同区域,许多民营企业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龙头和骨干,从而带动形成了20余个产业板块,在其周围围拢着6600余家大大小小的配套
企业。青岛民营经济的集聚效应正日益显现。
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与效益往往紧密相连。而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依靠一己之力来获得规模上的竞争优势。围聚在大型龙头企业周围为其配套,依靠其产品、品牌等带动作用壮大自己,或者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生产流程分工形成规模,成为民企获得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的最佳选择。
在崂山区,以海尔、朗讯等大型企业为核心,聚集起包括青岛汉缆集团等民企为主的16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去年实现总产值330多亿元。借助青岛港的辐射带动作用,1000多家民营物流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李沧区,依托青汽、二汽、颐中等大企业集团,形成了30多家以加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
据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局调查显示,除我市确立的六大产业集群外,以一个或几个主业相同或相近且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为核心,在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大大小小20多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城阳区有电器机械集群、化工橡胶集群、纺织服装集群,即墨市有服装产业集群,胶州市有铁塔产业集群,胶南市有机械制造及机械加工产业集群,莱西市有奶牛及奶制品加工产业集群、鸡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花生加工产业集群等等。甚至一些发展较快的乡镇也出现了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胶南市隐珠镇形成了手推车产业集群等。
这些区域性产业集群均表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即墨市针织服装产业集群,共带动起360多家企业,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6家,过5000万元的有5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胶南机械加工产业集群更有15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70家,以泰发集团、振华集团、华天集团等龙头企业组成的手推车产业集群,其配套企业有440余家,年总产值近50亿元。
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局有关人士认为,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来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综观我市的产业集群状况,可以明显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成本。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降低;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长期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可迅速传播,大大节省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同一集群内的企业,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而竞争压力也会转换成技术、管理等创新的动力。第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开拓市场。企业的聚集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树立和区域品牌的形成,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
当然,与南方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的产业集群多数还处于发展初期,如,大部分产业集群配套企业的数量虽然很多,但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缺乏国际标准认证,难以满足高档产品技术标准要求。所以,要进一步加快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在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更要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建立起有利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本报记者刘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