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领导艺术和粗野举动是向动物学来的———
为了取得成就,人们有时要“野性发作”。这个词组的本意是用在动物身上,指它们靠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种“派头”竟莫名其妙地潜移默化到人群中来,有些人很乐意演绎这些乱七八糟的动物习性。据知名的动物学家维克托·多
利尼克教授称,为了更像人类,这些毛病必须予以根除。
猴子头儿坐在最高处,把腮帮子鼓得老高
动物头领通常都是由雄性充当,它们一副堂堂的仪表,对下属一会儿板着脸孔,一会儿吹胡子瞪眼,还不时地拍拍自家的生殖器。
据多利尼克教授说,有那么一只狮尾狒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它占据高处,就是不愿离开。为此它得长期抗争,排斥竞争者,保持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时时刻刻都雄踞在最高处,看它头顶浓密的鬣毛,身披灰色“大袍”,浓眉下射出冷峻的目光,从嘴中龇出粗大的獠牙,便说明了一切。
可是即使已经身居高位,获得了下属的尊敬,但狮尾狒仍存有戒心。它老是觉得狒群中总有些不对劲儿,其他雄性时刻在打算对它下手,所以老得对它们严加防范和管束,或咬上几口,或打几巴掌。有时也采取有些较温和的措施:一会儿朝这只猴子,一会儿朝那只猴子,威严地扬起眉毛,张牙舞爪,击打自己的胸部。为防止下属造反,头儿还得时不时把众雄性狮尾狒叫到跟前来,强令它们一个个都低着头,俯首在地,或学雌性狮尾狒准备好性交时所采取的有损尊严的姿势。如下属中有谁找到好吃或有趣的东西,头儿一定要它们上交给它。它把雌性狮尾狒当成私家财产,禁止它们同下属中的雄性性交。猴群的头儿可以算是不太好当,不过人要想当个好头儿也不容易,他们也是得经常展示自己的权力、地位,老是摆出一副矜持的模样。而且一定得用好权,否则下属不再认它做头儿。
公鸡得把头昂得老高老高
为什么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赫列斯塔科夫能很快受到人们的尊重?就因为创造了一种仿佛周围的人给他戴上一顶“王冠”的氛围。难怪常言道:侍从造就国王。为了证实这句话的可靠性,科学家还在鸡窝里进行了多次试验。
他们找来一只受尽欺凌、被其他鸡啄来啄去的最最“失意”的公鸡,给它戴上一顶用弹性泡沫塑料做的象征最高官阶的大红冠,再把它送回鸡窝。一开始公鸡并未意识到自己头上已经“长出”一顶让别人望而生畏的东西,依旧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可照常跑来啄它的其他公鸡马上发现有了异样,都不得不在硕大的红冠前认输。
公鸡一次次发现往常欺负它的其他公鸡不再那么张狂,便变得趾高气扬起来,高昂着头,在周围同类的姑息下一步步地登上官阶的顶峰,结果变得比有权在竞争中啄别人的前几任首领更为凶残。这时科学家卸下它头上的“冠子”,于是这位傲气十足的家伙一下子跌到了谷底。结论是:戴上冠子后就不要摘下来,最好继续摆出一副好斗的架势,否则别人就要欺负你。
找更多的情人
教授还认为:古时候,人类祖先能否生存下来,其决定因素是雌性能否获得性伙伴对其本身及其后代的关心。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因为雄性灵长目根本不把雌性放在眼里。可从另一方面说,雄性的性欲要比雌性强得多,它们又不得不靠送些好吃的东西来向雌性求欢。比如说,人类的近亲、个子矮小的黑猩猩,到现在还靠送香蕉来求得同雌性的亲近。
人类原始时代的雌性有一次豁然开窍,发现靠色相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及其后代,结果便养成了进行奖励性交配的习惯。亲爱的,想要我吗?那就送东西和养活孩子吧,否则不让你靠近半步。如果表现不错,咱们就在一起生活。如果“丈夫”让猛兽吃掉了呢?谁来养活全家?很简单:又得找一个丈夫,不过最好是好几个,也可以是情人。于是这种雌性的逻辑便进入了基因里,由此看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并非一夫一妻制。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离婚率高和“第三者”泛滥的原因。
踹一脚不中意的家伙,下属纷纷帮忙
教授还发现,猕猴和狗在处分异端分子时,往往是大家一哄而上。
动物学家早就发现,一旦猕猴和狗的头领要处分某一位下属时,其他成员也赶去帮忙。狗大声吠叫,对受罚对象一阵乱咬,猕猴则呜哇乱嚎,向受罚者投掷粪便,老想找东西去揍它。
人类学家弄清了它们这种举动的缘由,这是一种惧怕头领的转移性侵略行为,依照等级原则,受害者往往是那些没地位的弱者,尤其是那些处在最底层的,因为它们见谁都惧怕三分。一旦受罚者位于最底层,便可以肆无忌惮地揍它。有趣的是,一般不参与这种争权夺势争斗的雌性(它们的地位比任何一个雄性都低)不仅介入这种事,还比雄性表现得更起劲。正是这种机制保证了头领能有恃无恐地镇压任何一个下属。
结论
人和所有的动物一样,都有很多与生俱来的行为程序,到时候就要表现出来。严格地说,这些行为程序都一模一样,只是表现方法不同罢了。大自然还往人身上输入了偷窃程序。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远祖要不会抢劫偷盗,早就不能存活了。因此我们大家自古以来便“知道”怎么去偷,还知道这是不体面的事。只是我们会不会成为小偷,这取决于我们。至于我们会不会在人群中表现出“野性”,这也取决于我们自己。
链接:
美科学家要培育鼠小弟
在好莱坞电影《精灵鼠小弟》中,小老鼠斯图尔特·利特尔机灵、可爱、聪明的形象曾经深入人心。它像人类一样生活、思考和成长的经历,让无数人产生了共鸣。
然而,现实生活中,你愿意接受一个大脑中全部是人类细胞的小老鼠吗?
实验步骤第一步:1%人脑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帮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培育了大脑含1%人类细胞的老鼠。负责该项目的斯坦福大学癌症和干细胞生物学所所长欧文·韦斯曼教授说:“看来,人类细胞可以接收老鼠大脑发出的指示。
”
第二步:100%人脑
下一阶段,他们计划使用流产胎儿的干细胞,培育一种脑细胞100%为人类细胞的老鼠。此项计划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关于生命科学伦理的巨大争议。
韦斯曼教授表示,通过观察人类干细胞如何发育,如何与一个活生物体相互作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在利用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痴呆)或者帕金森症等大脑疾病方面取得突破。
道德委员会:令人毛骨悚然
斯坦福大学道德委员会已于上星期有条件批准了该研究计划。委员会主席格里利教授说:“如果老鼠显示类似人类的行为,比如记忆力增强或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是停止(实验)的时候。”格里利承认,这项研究可能“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韦斯曼教授的实验计划不仅遭遇伦理方面的质疑,而且部分科学家同时对实验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表示担忧。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