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转让到合资合作,谨慎的德国曼(MAN)公司做出20年来最重要的战略转型。近日,记者从陕西重型汽车集团知情人士处获悉,从年初开始,陕西重型汽车集团就与德国曼公司展开了进一步合作的接触。这意味着在跨国重卡纷纷与中国重型汽车企业进行合资的情况下,德国曼公司的中国战略也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步步为
营?
3月1日,陕重汽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双方极有可能在今年5月陕重汽新基地建成投产之时签署进一步合作的协议。据了解,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之一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开始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曼公司F2000系列汽车产品技术。随后,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加速。2004年5月18日,陕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全面合作及重卡技术转让签字仪式。根据协议,陕重汽引进了全球畅销的曼重型车驾驶室技术、底盘技术、驱动桥技术、模具生产制造技术。随着对曼公司的技术引进,陕重汽也加快了新基地的建设。据了解,陕重汽年产3万辆的新基地将于今年5月建成,基于曼公司技术开发的德龙系列产品也将全面推向市场。
此时,陕重汽和德国曼公司都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今年1月18日,德国曼公司商用车总裁温曼参观了陕重汽北郊新基地。随后,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在会见德国曼公司总裁温曼时表示:“陕西愿意为德国曼公司到陕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向。”温曼则表示:“中国是一个潜伏巨大商机的市场,我们的斯太尔公司曾与陕汽有过非常良好的合作,现在我们要传承这种友谊。”
在德国曼公司与陕重汽的合作意向逐步升温的同时,德国曼公司与金华青年集团合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金华青年集团有关人士表示:“今年引进曼公司技术的重卡将会全面投产。”据悉,金华青年集团从2003年与德国曼公司进行卡车方面合作的接触。2004年8月25日,双方宣布了全面合作的计划。但是,由于曼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计划相当保守,因此所谓的与金华青年集团的全面合作也仅仅停留在技术合作方面,并没有合资项目。德国曼商用车辆股份公司高层人士萨莫尔森考对此表示:“与中国伙伴的合作要分步走。”
辉煌难再?
德国曼公司调整中国战略,意图实现从技术合作向合资合作跨越,这种动力实际来源于中国重型汽车竞争格局的巨大改变。
1983年,德国曼公司的子公司曼-斯太尔公司(原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向中国转让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奥地利斯太尔系列重型汽车制造技术。由此,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高性能重型汽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德国曼公司高层人士萨谬尔森表示:“当时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斯太尔的发展前景,短短20年中,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的卡车中,每10辆中就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据悉,目前至少有20万辆斯太尔重型卡车依然在投入使用。
业内人士说:“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的20年重卡市场就是斯太尔的天下。”
但是斯太尔技术毕竟是20年前的技术了,1993年4月,中国重汽斯太尔项目竣工后,斯太尔技术与世界先进重型汽车技术的差距就日益明显。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跨国重卡企业将目光纷纷转到中国,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跨国重卡均采取了与中国重卡企业进行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合作方式,斯太尔品牌的弱势更加显现。
由于跨国重卡进军中国的速度在加快,中国重卡市场出现了群雄混战的局面,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北汽 福田、陕重汽、重庆红岩、北方奔驰等七家最主要的重型汽车企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瑞典沃尔沃集团已经与七雄之中的前三强一汽、东风、中国重汽联姻。依维柯也即将与重庆红岩、上汽三方合资建立重卡基地。面对这种情况,仅停留在技术转让阶段的德国曼公司感到了巨大压力。2004年8月24日,德国曼商用车辆股份公司在京成立了注册资本100万欧元的曼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来推进中国战略。然而,业内人士却尖锐指出:“这个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世界顶级重卡制造商要想在中国恢复斯太尔时代的辉煌已经不可能实现,毕竟中国重卡市场在众多跨国重卡企业纷至沓来之时,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终结。”
作者:周远征